讓本就異常艱難的滿清朝廷,更加的艱難。滿清上下都在為越來越崩壞的財政狀況焦頭爛額,康熙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如前明一樣進行一次經濟改革,可是誰又是康熙的張居正呢?

康熙在長安原前明秦王府,現在的滿清皇宮中召集滿清高層核心官員議事,滿清高層齊聚一堂,就連遠在閩浙前線的康親王傑書與金陵城的簡親王喇布都趕了回來。

若不是襄陽前線無法離開,康熙甚至想將於成龍也召回來,如今的襄陽于成龍威望很高,一旦離開,恐怕會讓吳軍趁勢拿下襄陽,關中的大門就會開啟,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接受的。

康熙見人都到齊了,也不說任何的廢話,直接了當地問道:“列為臣工!如今朝廷國庫空虛,如何才能解決朝廷缺錢的狀況?”

既然是經濟問題,戶部主管錢糧責無旁貸,滿清的朝堂格局與明代不同,因為是小族臨大族,要處處顯示旗人的威嚴。

因為各部都有兩位尚書,一位是旗人,一位是漢人,通常旗人尚書不怎麼管部務,主要的職責是監管漢人官僚做事。

如今的戶部漢尚書是梁清標,此人是崇禎十六年進士,其祖父是隆萬時期的名臣梁夢龍,可謂是世代官宦,坐享大明的血食。

就是這樣的家世,到了大明最後關頭,卻做出了闖來降闖、虜來降虜的無恥之事,就連滿清的統治者也一樣將其列為貳臣。

皇帝問話,其他人可以不說話,梁清標卻不能不說話。

梁清標出班跪倒在地說道:“臣以為朝廷應該重新加徵三餉,讓天下百姓苦上幾年,等到天下承平再將三餉取消。”

這話一出,整個大殿內的一片譁然,清承明制,當然要對大明如何滅亡進行了總結,滿清的有識之士普遍認為,大明的滅亡與大明朝廷加徵三餉有非常大的關係。

因此滿清入關之後,為了穩定人心,宣佈的第一件大政就是取消大明加徵的三餉,這一條就穩定了北方大半人心。

如今梁清標竟然要再次加徵三餉,這是嫌大清亡的不夠快嗎?

幾名御史立刻跳出來反對,甚至給梁清標扣上了圖謀不軌的帽子。群情激奮之下,康熙也只能順應朝臣的意見,將梁清標夏玉候審。

梁清標沒想到自己只提了一個建議,就得到了牢獄之災,真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下獄一個梁清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大清的財政問題,漢尚書下獄了,沒了背黑鍋的人,戶部滿尚書尹桑啊只能硬著頭皮出班跪倒叩首道:“皇上!奴才認為,這加徵三餉確實不妥,不是朝廷不該開源,而是開源的方向錯了。”

康熙的眼睛亮了,確實是方向錯了,黔首百姓能有什麼錢,如今對百姓的盤剝已經夠重,若是繼續盤剝,天下大亂就在眼前。

“尹桑阿!你覺得朝廷應該怎麼做?”

“我朝既然是田稅為主要賦稅來源,自然要在田上下功夫,既然不能從人頭上加徵三餉,那就從田地上加徵,朝廷按照黃冊加徵賦稅,有地的交稅,無地的沒稅,地少的少繳稅,地多的多繳稅。”

“尹桑阿!你在說什麼?你的意思是說所有的土地都要交稅嗎?”康熙還沒等說話,旗人親貴中一人指著尹桑阿問道。

要知道現在手裡土地最多的就是旗人親貴,這些人剛入關時可是大肆地跑馬圈地,造成大量的流民,為此滿清朝廷還出了一部《逃人法》。

一旦開始按照黃冊土地徵收賦稅,那就意味著不管是誰,只要手裡有地契,那就要交稅。原本士紳就是不交稅的,旗人親貴更是不可能交稅,只要按照尹桑阿的說的交稅,那就是所有人都要交稅。

若是說的更離譜一點兒,那就是皇帝的土地要不要交稅?

尹桑阿脫口說出按照土地徵稅的話之後就後悔了,正所謂聽話聽音,但凡腦子正常一些的人都知道尹桑阿說的這些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是前朝一條鞭法的改進版本。

一條鞭法都執行不下去,把原本利民的新政變成害民的政策,到最後百姓的負擔不但沒有減輕,相反還更加的沉重了。

當旗人親貴追問他的時候,尹桑阿跪在地上,一句話都不說,這個時候說還不如不說。

康熙冷眼看著底下的群臣鬧騰,雙拳緊握一句話不說,群臣忽然感覺氣氛不對,抬頭看向丹陛上的皇帝,只見皇帝面色鐵青,雙眼噴火,頓時沒了聲音。

大殿裡一片寂靜,就連群臣的呼吸聲都清晰可聞,看到群臣都不敢再吵鬧,康熙冷笑道:“諸位怎麼不吵了?趁著吳三桂的人馬還沒有打進長安,諸位還有一段能夠吵架的時間。”

這話從皇帝的口中說出來,讓人浮想聯翩,所有人將頭低的更低,雙眼瞄著自己的腳尖,大氣都不敢出,生怕皇帝看到自己。

康熙見自己已經將群臣壓制住,繼續說道:“剛才梁清標提出了加徵三餉,被你們稱為禍國殃民、圖謀不軌,現在尹桑阿提出將所有稅賦都平攤到土地上徵稅,你們還是堅決反對。

朕不是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也願意去聽取不同的意見,擇其優者選用,然而你們可有一言一策於國有用,你們除了扣帽子之外,還能做什麼?

朕知道大殿裡有很多人覺得不管是吳三桂、還是鄭經,誰打下天下也需要你們治理,無非是換個皇帝磕頭,依然不用擔心你們的榮華富貴。

這天下姓什麼對你們來說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動你們的利益,只要動了你們的利益,哪怕這建議,再有用,你們依然會群起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