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話直指以土地徵稅的核心,那就是這樣的徵稅動了士紳的利益,單獨對付任何一個文臣都很容易,可是要對付讀書人這個群體,引起的反噬足以掀翻滿清在中原的統治。

儘管康熙說的話很難聽,殿內的文官雖然不敢出聲,但是心裡卻不以為然,沒有人會相信康熙敢真的敢推行這樣的政策。

如果康熙敢推行這樣的政策,文官們相信有大半計程車紳會倒向吳軍,原本維持的脆弱平衡,很快就會被打破。

文官怎麼想的康熙當然清楚,這些人就是有恃無恐,覺得朝廷拿他們現在沒辦法,不過康熙可不是頭腦簡單的崇禎,是絕對的高智商權謀大師,怎麼可能會放過這些人。

看著不敢說話的群臣,康熙冷笑道:“哼!哼!哼!別以為我大清亡了你們還能在吳三桂那個老東西那裡繼續榮華富貴。

朕不妨告訴你們一些朕的心裡話吧,若不是鄭經手下留情,我大清已經亡國了,鄭經留著我大清到底想幹什麼朕不知道,不過朕卻知道,這天下早晚都是鄭氏的。

朕可以大膽預測一番,我大清或者吳三桂有一家亡了,鄭氏肯定會立刻席捲天下。你們可知道鄭氏行的是什麼政策嗎?”

康熙說完這段話,冷眼看向群臣,一直負責對外細作之事的十三衙門裁撤之後,細作之事便交由內務府負責,內務府的領侍衛內大臣是康熙的舅舅佟國維。

佟國維知道這時候該自己說話了,他整整衣袖出班一甩馬蹄袖跪倒在地道:“皇上!內務府這些年沒少向鄭經的地盤安排細作,有大半的細作都石沉大海,不知所終,還是有不少的細作傳回來不少有用的資訊。

鄭氏在東番島施行所有百姓兒童都讀書的政策,不論男童還是女童,只要年滿八歲就必須進學堂讀書。而且要連續讀六年,這六年裡,所有兒童讀書的花費都由鄭氏官府負責,每年光是花在稚童身上的錢糧就是非常龐大的數字。”

“鄭氏海寇願意教化萬民,讓百姓明理,這不是好事嗎?”

“好事?諸位要是知道他們的學堂教的是什麼,諸位就不覺得是好事了!”

“難道他們教的不是經史子集嗎?”陳廷敬適時做了一回捧跟。

“經史子集不能說不學,不過只佔孩童學習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時間都用來教孩子學習雜學,天文地理、數術幾何包羅永珍,這些孩子在學堂學習六年之後會進行一次統一的考試。

考試的標準非常的嚴苛,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被淘汰,然後各自選擇自己願意從事的事情,無論是務農還是做工、經商都可以,這些孩子都可以自由選擇。

當然這些孩子還承擔不了成丁的差事,大多是以學徒的形式,跟在師傅身邊學徒。等到出徒之後就可以開始掙錢養家,這些從學堂裡出來的孩子,各個工坊、商鋪都搶著要,因為這些讀了書的孩子靈醒。

而小部分被選中的孩子則會進入更高階的學堂學習更深奧的學問,這些孩子會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被分配到各個崗位實習,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會成為鄭氏的底層官吏。

至於科舉在鄭氏已經取締,讀書人在鄭氏那裡估計連個教書的西席都難混上,鄭氏一旦當國,就是儒生消亡之時。”

佟國維的話很多人都聽說過一些,不過卻沒有今天聽到的全面,所有的文官都心生寒意,他們知道一旦鄭氏得了天下,他們引以為傲的經史子集的能力就會成為擺設。

想要當官做人上人,那就要和那些普通黔首百姓一起站在同臺競爭,而且還完全不佔任何的優勢,他們能夠在科舉中穩佔前茅,是因為掌握了規則的制定,將傳承了多少年的經驗積累得到最大化利用。

不然怎麼可能一個家族數代人,幾乎代代都能出舉人、進士,規則改了之後,他們的這些經驗毫無用處,再想在考試中佔據高位,那就要憑藉學生自身的聰明才智,可以說士紳的兒子與農夫的兒子沒有什麼區別。

這讓這些習慣了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如何能夠接受,朝堂上一片譁然,朝堂上很多人就像被施了法一般,紛紛贊同起了尹桑阿的建議。

兩害相權取其輕,與以後恐怕連官都當不上相比,現在損失點兒銀子又算的了什麼?

朝臣風向的改變讓康熙心中充滿了厭惡,他想到了《太史公書》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個個滿嘴的仁義道德,背地裡全是利益的交換,在面對著鄭氏的壓力下,這個時候反倒是推行新政的最好時機。

雖然在大清當官要剃髮易服做奴才,可是回到家依然還是能夠坐享富貴,至於被朝廷收走的銀子,大不了增加地租,讓佃戶承擔的損失。

想要實現以田徵稅的新政,首先要做的就是清丈天下的土地,重新釐定黃冊,讓朝廷清楚天下的土地有幾何?每個戶貼之下有多少土地,以後徵收賦稅就按照新的黃冊進行徵收。

這是一個大工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實現的,丁稅與田賦合併一畝地徵收多少合適,各地徵收賦稅時加收的火耗如何改變,這需要反覆進行核算,才能保證各方的利益,讓黔首能夠接受,讓官員得到好處,讓朝廷的稅賦增加。

就在滿清上下達成了一致,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新政的時候,滿清與華夏得到了一個驚人的訊息,吳三桂死了。

華夏興武五年,滿清康熙十九年,吳周昭武三年。

吳三桂病死於嶽州,吳三桂的死意味著一個勢力消亡的開始,吳軍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替代吳三桂的威望。

儘管這一時空,吳三桂晚死了兩年,依然沒有將接班人培養起來。孫子吳世藩不過是個十幾歲的毛孩子,根本撐不起吳周的大局。

吳周的權力落在了郭壯圖、胡國柱、夏國相等吳三桂的幾個女婿的手裡,其中郭壯圖還是吳世藩的岳父。這樣的政治結構按理說還算穩定,並不會因為吳三桂死亡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