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華清京畿條約(五)(第1/2頁)
章節報錯
草原劃分草場是一個非常繁重的工作,首先要確定各個部落之間的邊界在哪裡,任何的越界行為都有可能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這些事都需要從承天府派來的畜牧業技術員的耐心工作,這些由鄭經親手培養出來的技術員,掌握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農牧業技術。
他們的到來就是要在遼西這一片草原上打造一個不同與以往草原遊牧方式的畜牧業基地。透過草場輪牧,以及牧草種植,人工圈養等各種養殖方式都要進行試驗。
與此同時,華夏方面開始在大城子大興土木,一方面在這裡修建軍事堡壘以應對有可能遭到的草原各部的攻擊,一方面在大城子興建榷場,與各個部落的牧民在這裡開展互市。
一旦這個互市的市鎮發展起來,一定能夠輻射周邊的各個草原部落,四周的牛羊、土產都會匯聚於此,而且這裡距離錦州並不遠。只有不到三百里,只要從錦州向大城子修一條高等級的公路,便能將這裡牢牢地掌握在華夏手中。
在鄭經的設想中,長城之外的土地不會種植一粒糧食(這裡的長城指的是遼東長城以內,而不是後世所指的長城之內。遼東長城一直修建到鐵嶺衛,這些明長城在後金佔據遼東之後逐步拆除,後世已經很少看到遼東的長城。),即使是適宜耕種的土地也應該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
大力發展畜牧業才能讓華夏百姓實現肉類自由,不然就算是靠著紅薯、玉米的培育成功,勉強增加了人口,人口的基本身體條件也不達標。
當然這些長遠的計劃,需要一步步實現,眼下最主要的是能夠在牧民中間獲得信任,讓牧民真切感受到華夏的官府是真心對待他們的。
與經濟發展同步的是牧民子女的教育問題,教育才是最好的同化工具,隨著牧民的孩子都送到了學堂讀書,兩三代人過去,各個民族之間互相融合之後,誰還在意誰的祖先是哪個部族。
謝永常拿下大城子之後,便不在繼續向西推進,而是掉頭向南打通與山海關守軍的聯絡,將關外這些土地全部透過原本就有的火路墩等軍事建築串聯起來。
將原本荒廢的烽火臺再次啟用,確保各地有軍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
在這一片區域未得到鞏固消化之前,華夏軍隊暫時並沒有向前擴張的打算,軍事行動到這個時候就已經結束,剩下的就是防守與建設。
結束了第一階段的草原攻略,華夏軍隊開始在已經控制的各個草原部落裡張貼出招兵告示,給出的軍餉待遇,吸引了大批的牧民青年前來報名參軍。
甚至一些牧民青年是自己牽著自己的馬來參軍,招兵告示貼出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謝永常就招到了兩千多名合格的騎兵士兵,順便連騎兵的馬匹都配齊了。
這些新兵進入錦州軍營之後,首先接受的不是軍事訓練,而是語言訓練,所有的新兵上午跑步練體能,下午學習漢語。
士兵們普遍都有漢語基礎,經過一個月的訓練,所有計程車兵便能夠熟練地掌握漢語的運用,接下來就到了新兵訓練階段,文化課與軍事訓練相結合。
這些牧民士兵在華夏的軍營裡當上幾年兵,一旦退伍回家,那絕對是華夏最堅定的支持者,將他們安置到草原各個基層的蘇木、嘎查,華夏對草原的統治會更加的穩固。
—————————————
在謝永常忙著訓練新兵的時候,京城的談判也接近了尾聲。
在剃髮問題上,明珠難得的沒有計較,他心裡已經很清楚,滿清要想繼續維持統治,就必須要與關內的百姓合流,若是還繼續執行高壓政策,很有可能會將士紳推到吳三桂那邊。
若是從此與關外失去聯絡,不管滿清高層是否願意,他們都不得不學著拓跋氏漢化,徹底的融入華夏民族當中。
所以在是否還堅持剃髮的問題上,滿清高層已經開始動搖,與髮型衣冠相比,命和富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