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伙食鄭氏是怎麼保證的?這是陳廷敬非常想知道的,可是他哪裡知道,鄭氏出動五萬作戰部隊,就要有兩萬五千人馬在為這五萬人做後勤維護。

永定河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資送到京城之外的軍營裡,這些內河平底船都是華夏軍隊僱傭的當地的百姓進行運輸。比起陸上運輸,水運要便捷的多。

這也是周全斌為何要沿著永定河行軍的原因,行軍的路上還要考察沿途水道是否通暢,能夠使用水運,就絕對不使用陸運。

為了保證後勤的安全,華夏軍隊還在盧溝橋駐紮了一個鎮的軍隊,維護後勤通道安全。所有的物資從盧溝橋上岸,在走陸路抵達軍營。

盧溝橋旁邊有一座小城,名叫拱北城,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拱衛京城。這座小城修築於崇禎十三年,共修了東西兩座城門,東門叫做順治門,西門叫做永昌門。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妙,李自成從西邊打進京城,當了沒幾天的皇帝,便被滿清趕跑。可是年號卻是制定下來,就叫做‘永昌’。

滿清從東邊進了京城,這個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年號就叫做‘順治’,大概是滿清覺得這‘拱北城’上有‘永昌’兩個字特別的晦氣,便將名字改為了‘威嚴’。

當然陳廷敬並不清楚華夏軍隊的後勤體系,也不明白後勤對於軍隊的意義,在他們這些人眼裡軍隊就是個賣命的地方,能夠填飽肚子就行了,哪有那麼多的講究。

兩人轉了一圈下來,各個部隊吃飯的時間已過,士兵們將自己的餐盤在食堂洗乾淨,並沒有離開,而是將食堂簡易的桌案重新擺放了一下,就變成了一排排的條案。

這時候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不少帳篷都亮起了燈火,陳廷敬與張英發現這些亮著燈火的地方都死食堂。湊近一看,讓陳廷敬與張英震驚的無以復加,原來這些帳篷裡所有士兵都在學習識字。

面向帳篷的一面掛著一個黑板, 一個看起來像是軍官的教書先生,在挨個的抽查士兵是否學會了昨日或者更早時間學過的字。

不管哪個士兵沒有學會學過的字,都會被先生用戒尺在手心上狠狠地打一戒尺,同時還要定下處罰措施。

兩人大概觀察了一會兒,發現這些士卒所學的東西,基本上與經書關聯不大,就算是儒學的東西也不過是為了教會識字。

更多的是一些實用的學問,有一些陳廷敬聽過,有一些連陳廷敬都沒有聽過。

在返回周全斌為他們安排的帳篷後,陳廷敬帶著驚恐的聲調說道:“明珠大人,諸位!這海寇之禍大於任何時候的反賊,比吳三桂的危害大多了。

朝廷騰出手來,要不惜一切代價滅了海寇,不然你我這樣的人家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明珠沒有跟著出去查探,並不知道陳廷敬與張英都看到了什麼,不過他倒是贊同陳廷敬的話,點頭道:“子端所言不差,當初鰲拜禍國導致了鄭氏海寇做大,如今再想滅掉海寇已經是難上加難。”

“不!明珠大人,即使不能將海寇滅掉,也必須要將海寇趕出大陸,不然一定後患無窮。大人可知下官與敦覆在海寇的營地裡看到了什麼嗎?”

明珠明顯一愣,疑惑地問道:“子端看到了什麼?”

“海寇在掘名教的根基,他們在教那些丘八讀書識字,大人可以想一想,海寇為何要教這些丘八讀書識字,必然是有所圖啊!”

“讀書識字不是好事嗎?你們這些讀書人不是強調有教無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