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國家象徵(第2/2頁)
章節報錯
雖然還不敢公然的坐轎,但是做個二人抬的滑竿還是可以的。鄭氏的律令明確地規定官員不得坐轎子,這種以人為畜的享受是赤果果的奴役百姓。
現在這些官員就已經開始一點點蛀空律令的底線,若是滑竿沒人反對,將來轎子絕對會再次大行其道。
君臣二人在國號的問題並不能說服對方,鄭經帶著後世的記憶,對於國號更希望取一個代表華夏的國號,既然華夏就是中國,用華夏代表中國完全沒有問題。
陳永華則是要求克己復禮,國號上必須要大氣磅礴,不能讓外人笑話鄭氏海盜出身沒有文化,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還是鄭經提出,將國號、國旗、國徽一併做出來,既然打造一個現代國家,一面代表國家的旗子和一塊代表國家的徽章是必不可少的。
陳永華愣了一下,說道:“何為國旗,我們叫什麼國號,就打什麼字號不就行了。”
鄭經搖頭道:“華夏幾千年多少個朝代,換了多少字號,能夠代表華夏的字號是什麼?就算是漢唐也只能是我華夏曆史的一個時代,根本不能代表整個華夏。”
“要說什麼能夠代表華夏,臣認為除了龍圖騰之外,其他都不夠資格。不論哪個朝代,皇帝都自認真龍天子,以龍袍為皇帝象徵,我們以龍旗為國旗如何?”
“暫時可以以這個龍旗為草稿,這事我們還是召開大朝會進行討論,你我先擬出一個小樣,到時候請大家廷議。”
“是!國徽王上打算設計成什麼樣子的?”
“國徽應該是國家權力的象徵,代表著國家以誰根基,寡人認為應該融合工農兵學商的元素,讓大家看到國徽就能知道,我們國家是以工農兵學商為根基。”
“也就是說應該挑出幾樣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融合到一起,組成一個圖桉,再設計一個外形就是國徽的樣子了。
比如農民的未耜、工人的錘頭、士兵的火銃、學生的紙筆、商人的算盤,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工具。”
“可以這樣說吧,總之不要射擊的晦澀難懂,讓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代表了什麼。我們甚至可以搞一下面向天下百姓的徵集活動,讓我鄭氏治下的百姓都參與進來,讓百姓有建設國家的參與感。
同時也能增加百姓對國家的凝聚力,對於百姓來說,國家這個詞來過虛無,遠不如碗裡的飯,身上的衣來的實在。
我們要讓百姓明白,百姓能夠安心的吃飯穿衣,正是因為有國家在保護。透過這次徵集活動,我們應該成立一家報社,專門撰寫國家的大事小情,讓百姓明白國家制定的每一個政策初衷是什麼,最後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
陳永華沒想到鄭經的思維如此的跳躍,這邊還在說著國徽的設計,那邊就已經跳躍到了報社上。
對於明末清初的百姓來說,報紙這個東西並不稀奇,一些模彷邸報的小報早就開始在江南流行,只不過沒有人將報紙與商業化運營聯絡起來。
所謂的小報,除了抄寫一些邸報上內容之外,更多的是文人之間的互相吹捧。混在秦樓楚館中的那些讀書人名聲是怎麼傳出來的,還不是藉著秦樓楚館這個平臺,互相吹捧出來的。
“王上!若是邸報都是國家的機密大事,如何能夠大白於百姓面前,朝廷的威嚴何在?若是小報,整日弄那些風花雪月,書生名妓的東西,憑白讓人生厭。”
“寡人想要成立的報社確實是邸報的開放形式,不過什麼東西能夠見報,什麼東西不能見報國家會有專門的稽核機構。
以前是通政司,將來就是文化宣傳部,這輿論的高地,我們不去佔領,自然會有別人去佔領,我們必須要與士紳爭奪輿論的高地,不能將話語權丟給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