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南洋移民(第2/2頁)
章節報錯
老百姓哪裡見過這樣的官府,邀請他們過來什麼都不說,就是一頓好吃好喝地招待。
老百姓們疑惑了,這官府到底是想要幹什麼,這麼大吃大喝地供著他們,不會秋後算賬跟他們要錢吧。
下南洋的百姓大多數都是宗族相連,互相形成一個個的小團體,這也是華夏百姓在海外被欺負的另一個原因。
一個小團體的形成必然會排外,這些小團體之間互相競爭,互相的看不順眼,就會被殖民者利用,透過離間就能各個擊破。
若是華夏百姓能夠團結起來,憑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在南洋肯定是橫著走的。
可是無論是當年的三佛齊,還是後來的蘭芳都失敗了,這一次次地失敗都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華夏百姓在南洋的組織能力太差。
而鄭經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華夏移民百姓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只要華夏百姓團結起來,在南洋那就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無論是土著還是西夷,誰都不可能鬥得過華夏百姓。
第二天早上,考慮到昨天百姓們都吃了一肚子的葷腥,鄭軍為百姓們提供了玉米糝粥和涼拌海帶再配上一塊煎好的魚肉。
吃完早飯之後,鄭經帶著鄭軍的文武官員出現在會場。站在搭建起來的高臺上,李仕華是雙方的溝通人,第一個站在高臺上大聲說道:“鄉親們!下面有請大明延平郡王給大家訓話!”
老百姓們無人出聲,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是靜靜地看著臺上的大官。
鄭經笑著說道:“鄉親們!首先我糾正李仕華一個錯誤,我今天不是來訓話的,而是來跟大家談心的。
大家在南洋遇到了什麼困難,還有受到了什麼委屈都可以跟寡人講一講,從今天開始你們不再是沒有人管的天朝棄民。”
老百姓無人說話也不敢說話,誰也不知道這位延平王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還是多聽少說為妙。
鄭經發現冷場了,百姓不配合自己說再多有什麼用,這邊說完那邊百姓就當成耳旁風,轉眼就會丟在一旁。
猛然間鄭經發現今天會議錯在哪裡了,這個臺子雖然不大,上面只能站十幾個人,但是這個臺子卻成了他們這些高官與百姓難以逾越的鴻溝。
知道了錯誤就必須要及時改正,鄭經不顧身邊的文武阻攔,快步走下臺子,來到了人群中,在一張桌子旁停下腳步。
宴會的桌子採用的最簡單的方桌,一張方桌四條長凳,一張桌子可以容納八個人同時吃飯。鄭經停下來笑著問道:“老鄉!寡人能跟你們坐在一起嗎?”
老百姓嚇得趕緊起身讓位,被鄭經一把按住說道:“往旁邊挪挪屁股,咱擠一擠就能坐下。”
“這怎麼能行!草民哪裡敢跟大王擠在一隻凳子上,這不是要折草民的壽嗎?”一名百姓侷促地說道。
“無妨!今天沒有誰高誰低,大家都是來南洋討生活的華夏百姓,老鄉貴姓?”
“草民免貴姓李,叫李二牛。”說話的李二牛來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典型的廣南人長相。
“那個李仕華跟你什麼關係?”
“草民與李家三郎是同村,都是一起結伴來到南洋討生活的。”
“這很好!一個村子一起出來相互也有個照應,有什麼事也能互相幫襯著。”
“大王說的是,我們村子出來的人大多都是從事小本生意,每年都會回到家鄉進貨,然後用船運到南洋販賣。
可是這幾年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老家的村子已經被搬離,我們已經回不去了,現在只能想辦法從其他地方淘換一點兒貨源進行販賣,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了。”
鄭經沒有想到滿清的遷界禁海已經影響到了南洋百姓的生計,這才是李仕華願意為紅毛夷做翻譯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