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南洋移民(第1/2頁)
章節報錯
鄭經走後約翰神父才小聲問看押著他計程車兵:“士兵先生!剛才那位貴族先生是什麼人,看起來他是一個地位非常高的人?”
士兵沒有得到上司的指示哪裡敢透露延平王的身份,不耐煩地回了一句:“少打聽不該打聽之事,對你沒有好處!”
其實鄭經也不是刻意要隱瞞身份,只是這位約翰神父聽說允許他到華夏地區傳教,一時興奮忘記了詢問鄭經的身份。
鄭經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時疏忽給這位約翰神父造成了這麼大困擾,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心裡琢磨這個年輕到底是誰, 他到底有沒有這麼大權力,可以允許自己到華夏地區傳教。
這個時代的西方傳教士對傳教的執著絕對不是後世所能比擬,他們為了傳教可是甘願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從未踏足的土人部落。
對於突然得到的這樣一份能夠傳教的美差,約翰·麥爾藤斯早就興奮的不知所措,沉浸在了增加了多少信眾的迷夢當中。
鄭經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琢磨一個西夷傳教士想什麼,在爪哇之戰結束之後, 馬打藍連一個俘虜都沒有交給鄭軍,不用說所有的紅毛夷都被馬打藍土人全部殺光,巴達維亞城已經成了人間地獄。
馬打藍人是否屠城對於鄭經來說並不重要, 鄭氏的目的是清楚紅毛夷在滿剌加海峽以東的勢力,只要這個目的達成,紅毛夷是生是死並不重要。
眼下鄭經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聯絡本地的華夏百姓建立關係,鄭經安排原來的那個南洋翻譯聯絡所有在爪哇島的華夏百姓。
與這些百姓約定十天之後在炮臺這裡召開一次聯誼會,鄭經打算傾聽一下這些南洋百姓的切實訴求。
南洋翻譯姓李,名叫李仕華,家族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上都有一些生意。李姓在南洋是一個大姓,有很多李姓宗族在南洋討生活。
至從隨著唐顯悅前來南洋聯絡馬打藍開始,李仕華一直都是兢兢業業地為鄭氏效勞,透過這麼長時間的觀察,鄭經已經能夠確定這個年輕人值得信任。
聯絡南洋華夏百姓的任務交給李仕華去做非常合適,他是本地人,能夠最快的時間取得南洋華夏人的信任。
為了表示鄭氏對這次聯誼會的重視,用了十天的時間進行準備, 別的不說, 只要是前來參加聯誼會的百姓,別的做不了鄭氏怎麼也得管人家幾頓飯吧。
《最初進化》
爪哇島現在的華夏百姓並不多, 華夏百姓更多的是在舊港宣慰司所在蘇門答臘島上,爪哇島上現在只有一兩萬人。
這還是紅毛夷到來之後,華夏百姓與紅毛夷不斷進行貿易才漸漸形成的規模,若是沒有鄭經的干涉,用不了百年就會達到十萬人以上的規模。
然而這些西夷都是一個德性,一旦發現華夏人口增加到一定的數量,他們覺得已經無法控制的時候,就會施加一次大屠殺,徹底的將華夏百姓割一波韭菜。
華夏百姓的勤勞肯幹成了原罪,殖民者與土著只看到了華夏百姓積累了財富,卻看不到華夏百姓的辛勞。
另一個時空華夏百姓在南洋受盡欺辱,那是因為沒有一個為他們做主的國家,這個時空鄭經來了,他絕對不會再讓華夏百姓在南洋受到欺凌。
十天的時間轉眼就到了,在炮臺旁邊搭建的會場上陸陸續續地來了五六百人,大部分的普通百姓都沒有來參與這一次的聯誼會,華夏百姓在外受氣慣了,基本上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大多數百姓們都害怕一旦參與這個聯誼會,朝廷的兵馬一旦撤走,就會遭到土著的報復。這就是典型的弱者心態,總想著息事寧人,能活下去就絕對不去反抗。
鄭經也知道想要改變百姓的懦弱心態需要很長時間,這不是百姓的錯,而是百姓背後那個朝廷的錯,一個朝廷連自己的百姓在外受了欺負都不出頭,還能指望百姓對朝廷信任嗎?
這一次能夠找來幾百人參與這次的聯誼會,鄭經已經非常的滿足,這幾百人就代表幾百個家庭,這些人都是種子,他們會將鄭氏的思想帶回自己的村子,告訴他們的親人、朋友、鄰居和村民。
第一天,鄭軍什麼都沒有跟百姓們談,行軍灶一支,各種美食流水般地端上來,主要的食材都是大海里海鮮。
什麼紅燒帶魚、麻辣扇貝、清蒸螃蟹,各種的魚蝦蟹貝一盤接一盤地端上來,鄭軍士兵還告訴百姓,放開了吃,能吃多少吃多少,絕對管飽。
為了保證這次聯誼會的順利召開,黃安特意調過來兩艘漁船,保障聯誼會的食材供給。
這個時代的純天然綠色海產品,可不是後世那些人工養殖的海產品可比的,再經過鄭軍的各種香料加持,那真是色香味俱全。
唯一的遺憾是沒有酒,這主要是鄭經下令,不得用糧食進行釀酒。未來的甘蔗產業發展起來在之後,倒是可以利用榨糖後的甘蔗渣發酵製作甘蔗酒(朗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