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空間資源的總體佈局設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圖65樞紐交通流線與作業區劃分
基於交通工具移動流線,每一種交通方式一般都擁有其交通工具進出樞紐的專屬入口與出口、專屬停泊區域和站場內交通線路設施(道路、軌道、航道、跑道)等,邏輯上需要從其入口至出口的專屬線路沿線依次設定客流到達、落客、上客、發車等專屬作業功能區。在實際的規劃與執行過程中,以上作業功能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併,從而在同一區域內完成不同的功能。
乘客移動流線包括客流到達流線與客流離開流線。當客流運量較大,且需要在樞紐站場內部候車並憑票乘車或離站時,需要配備與落客區相通的離站專屬區,以及與上客區相通的候車專屬區。客流到達流線依次途經作業區為客流到達區、落客區、離站區等;客流離開流線依次途經作業區為候車區、上客區、發車區等。
樞紐交通銜接就是將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的客流落客區(或離站區)與上客區(或候車區)相互銜接,實現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的換乘。樞紐銜接佈局應以乘客的走行距離最短為原則,確保主導交通方式間客流的換乘方便,努力實現交通的無縫銜接與零距離換乘。
2)交通銜接模式
交通銜接模式主要包括無縫銜接、通道銜接、區域銜接及混合銜接等。
(1)無縫銜接。無縫銜接為行人透過水平或垂直移動,步行非常短的距離就可實現交通工具間換乘的銜接模式。主要包括不同交通方式、不同線路間的客流落客區與上客區為同一專屬作業區域,可實現同站臺換乘的銜接模式;客流落客區與上客區雖非為同一專屬作業區域,但可透過短步行通道或小步行區域進行銜接來實現客流換乘的銜接模式。
(2)通道銜接。通道銜接為採用較長的單向或雙向的步行通道,將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的客流落客區(或離站區)與上客區(或候車區)相互銜接,實現交通工具間換乘的銜接模式。
(3)區域銜接。區域銜接為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的客流落客區(或離站區)與上客區(或候車區)分佈在一個較大換乘區域內,乘客需要在換乘區域內步行一定的距離才能實現交通工具間換乘的銜接模式。
(4)混合銜接。混合銜接為採用較長的單向或雙向的步行通道及較大的換乘區域,將不同交通方式或線路間的客流落客區(或離站區)與上客區(或候車區)相互銜接,實現交通工具間換乘的銜接模式。
此外,公路客運與常規公交等城市道路類交通方式擁有相對獨立的上客區、落客區和停泊區。在交通銜接佈局設計中,為了克服空間佈局對客流換乘帶來的不便,客流接駁與運輸可以採用站場分離的佈局模式,將車輛整備停車場設定在客運樞紐站房以外區域,樞紐內僅提供客流的到達區與落客區,以及上客區與發車區。到站時,到站車輛在樞紐內落客,隨後空駛進入樞紐周邊的停車場;發車時,由排程系統指揮發出空車進入樞紐內的上客區載客離開。站場分離模式,優點為便於樞紐內不同交通方式的銜接設計,缺點為增加周邊路網的交通壓力。
3)樞紐站前廣場佈局設計
由於客流到達的不穩定性,包含鐵路或公路運輸方式的城市對外綜合交通樞紐一般都配建站前廣場。樞紐站前廣場是樞紐站場與周邊道路交通系統銜接的主要場所,具有行人與車輛集散的功能,以及景觀、環境、綜合開發等多種功能。站前廣場主要包括行人集散系統、行人休憩場所、客流換乘設施與場所(公交站、停車場)、與周邊道路交通銜接設施(行人和機動車交通)、綜合服務設施、樞紐管理設施及綠化與景觀設施等。
站前廣場佈局設計,是在滿足樞紐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礎上,在站前廣場上構建合理的行人集散交通系統、客流換乘系統、與周邊道路交通銜接系統,形成各類交通換乘、綜合服務及綠化景觀等設施的合理協調佈局。
基於站前廣場上設施的佈局形態,站前廣場的空間佈局可分為站外分散型佈局與站內緊湊型佈局兩類。站外分散型佈局模式,是完全把站前廣場提供給旅客,而承擔客流集散任務的各種城市交通方式都被排除在廣場之外;站內緊湊型佈局,是保證聚集客流在高峰時刻的最大暫停面積之後,基於地上、地下立體開發的形式,將承擔客流集散任務的各種城市交通方式吸納到站前廣場內,透過緊湊的功能佈局實現交通、景觀、地標等綜合功能。比較而言,站外分散型佈局模式屬於封閉型運營管理模式,便於各種交通方式的獨立運營與管理,但各種交通方式間聯絡不緊密,客流換乘時間和距離長,不便於客流換乘與出行;站內緊湊型佈局模式,屬於開放聯運型運營管理模式,在節約用地、立體開發的基礎上,縮短客流的換乘時間和距離。
基於站前廣場的佈局位置,站前廣場的空間佈局可分為單側佈局與雙側佈局兩類。單側佈局模式是站前廣場僅佈置在樞紐站的單側方向;而雙側佈局模式則是佈置在樞紐站的雙側。當樞紐站場的集散交通量不大,樞紐執行的交通線路設施對城市用地發展分割作用不明顯時,可以採用站前廣場單側佈局模式,站前廣場的佈局面向客流集散的主要方向;當樞紐站場集散交通量較大,樞紐執行的交通線路設施對城市用地發展分割作用較明顯時,如市中心包含高鐵的綜合交通樞紐,可以採用站前廣場雙側佈局模式,在鐵路兩側佈局站前廣場,並配備連線通道設施等。
4)樞紐站換乘大廳佈局設計
在交通樞紐站場用地比較緊張,採用立體式空間佈局模式時,可以在交通樞紐主體建築結構內建設銜接多種交通方式的換乘大廳,將不同換乘目的和方向的客流彙集到同一個大廳內進行換乘。基於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間佈局,以及換乘客流的流量與流向,換乘大廳可以佈局在地下層、地面層或地上層。由於換乘大廳是客流換乘的必經之地,因此可以在不影響客流換乘的基礎上,在換乘大廳配建報刊、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
5)樞紐交通線路設施與出入口佈局設計
樞紐交通線路設施,是指樞紐內不同交通方式為實現旅客運輸、客流集散及客流換乘等基本功能,其交通工具或行人在樞紐內部移動的線路設施。基於交通運輸方式分類,樞紐內交通線路設施主要分為軌道類(鐵路、地鐵、輕軌)、道路類(公路、地面公交、小汽車、非機動車等)、步道類(行人)、航道類(水運)、跑道類(航空);基於線路設施使用作業型別分類,樞紐線路設施可分為客流使用的運輸集散作業類線路、工作人員與安全應急使用的日常生活道路與應急消防道路。
交通樞紐的出入口,是樞紐內交通線路與周邊交通網路的銜接點,主要連線站場內交通線路與站場外交通網路。站前廣場是樞紐站場與周邊道路交通系統銜接的主要場所,因此,交通線路設施與樞紐出入口佈局設計,一般同站前廣場佈局設計一起完成。而道路與步道類線路設施及其出入口佈局設計是樞紐交通銜接佈局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道路與步道類線路設施及其出入口佈局設計過程中,應儘量避免與交通樞紐無關的過路機動車流、非機動車流和行人流穿越站前廣場,減少周邊途徑交通流對樞紐站場集散客流的影響。樞紐銜接佈局設計中,可採用地下地上雙層廣場、地下和高架道路、過街通道與天橋等銜接設施,從空間上分離樞紐站場的集散交通流與周邊途徑交通流。
(1)交通線路設施佈局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軌道類線路設施:由於鐵路、地鐵、輕軌等軌道類交通方式的樞紐線路設施本身就屬於整個軌道交通網路的一部分,線路的樞紐出入口界限不明確,被包含在該類交通方式的專屬作業區內。軌道類線路設施與出入口佈局線上路走向佈局規劃階段已經完成,樞紐交通設計過程中主要依據線路的走向來佈局該交通方式的專屬作業用地,並有效銜接其他類交通方式。
航道與跑道類線路設施:由於水運與航空運輸的自身特點,航道與跑道分別在港口水域和機場飛行區內,線路及其出入口都被包含在該類交通方式的專屬作業區內,港口水域與機場飛行區的設計過程中已完成了線路及其出入口的設計。樞紐交通設計過程中,主要透過港口陸域區與機場航站區設計,實現與其他類交通方式的銜接。
道路類線路設施:道路類線路設施主要服務於公路運輸系統、除軌道交通外的城市內部交通系統,以及樞紐內部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道路。針對公路運輸系統與城市道路系統(小汽車、公交車、非機動車),基於交通流線依次透過的線路入口,客流的到達區、落客區,車輛停泊區,以及客流上客區、發車區,線路出口等作業功能區,佈局運輸與集散類交通方式的內部道路系統。針對日常生活道路與應急消防道路系統,基於線路出口佈局、專屬設施步局、服務設施佈局等,設計佈局日常服務與應急消防的內部道路系統。
步道類線路設施:主要用於樞紐內客流的換乘與集散,應急疏散,以及綜合服務等。步道類線路設施佈局設計主要依據樞紐行人客流入口、不同交通方式的落客區(或離站區)與上客區(或候車區)、樞紐行人客流出口、應急疏散通道與出口設施佈局、不同交通方式間的交通銜接模式,以及輔助服務設施佈局等,設計佈局步道類線路設施。
(2)樞紐出入口佈局設計。樞紐出入口的形式,依據其功能主要分為單功能型與雙功能型。單功能型出入口是指專用的僅供進入的入口或出離的出口;雙功能型出入口是指兼具出和入兩種功能的出入口。依據出入的交通流型別主要分為機動車出入口、非機動車出入口和行人出入口。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出入口屬於道路類線路出入口;行人出入口屬於步道類線路出入口。
樞紐出入口佈局設計主要包括樞紐道路類線路出入口與步道類線路出入口佈局設計。
①道路類出入口佈局設計。道路類出入口佈局主要包括機動車出入口與非機動車出入口。出入口型別的選擇一般基於進出的交通流量、與其銜接的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等。為減少樞紐出入交通對與其銜接道路交通的影響,基於“右進右出”的理念佈局和組織出入交通流。
樞紐內基於道路集散的交通流主要是透過城市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或生活支路進出城市或區域道路網,因此,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的銜接,不僅影響與其銜接道路交通的暢通與安全,而且會對樞紐內部自身的交通產生干擾,從而影響樞紐周邊交通網路或樞紐內部交通執行。為減少樞紐出入交通對周邊交通網路的影響,特別是對城市快速路、主幹路等透過性幹線交通的影響,出入口一般選擇與城市次幹路或生活支路銜接,並遠離交叉口,以減少對交叉交通的影響;同時,出入口應避免直接面對醫療、教育、消防等性質的公共建築,以避免交通量之間的相互干擾。
道路類出入口數量的設定,與樞紐內道路交通線路的佈局、進出交通量、出入口型別等密切相關。為避免內部道路交通流組織混亂,在滿足道路交通量基本通行需求的條件下,以不引起車輛在出入口附近排隊為原則設定出入口數量。
②步道類出入口佈局設計。樞紐行人交通流主要透過站前廣場與外部行人交通系統相銜接,行人步道類出入口的位置選擇與站前廣場客流的聚集分佈、樞紐內行人步道線路系統、樞紐周邊的行人交通網、周邊商業開發等密切相關,以快速集散客流、提供便捷服務為主要原則。步道類出入口的型別選擇,根據透過出入口主要客流的聚集或分散屬性確定。步道類出入口寬度的設定,以不引起出入口附近行人流排隊為原則進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