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之前魯公孫霸改為越公孫霸)

“關侍中,許久未見可是安好?”

關興入宮等候天子的召見,同時也遇見了秘書監及郎官等同僚,其間受過關興幫助的殷禮向其問好,說道:“關侍中入宮可是為獻遷都長安之法?”

續上鬍鬚的關興回禮,拱手答道:“正是,不知國內近來情況如何?”

殷禮站在關興身側,閒聊說道:“除了推廣考課法便是與民休息,偶爾以吳國奪位之事為閒聊話語。”

“奪位?”

“嗯!”殷禮一臉澹然地講述吳國的兩宮之爭,說道:“吳國越公孫霸欲與吳太子孫和爭奪儲君之位而已。”

關興捋著鬍鬚,說道:“倒是難為德嗣。”

殷禮出自吳國,雖歸降大漢,任為侍中。但他卻不代表對吳國沒有感情,見眾人以看戲的心態取笑吳國,甚至還會帶上他,這樣的感覺實在不太好受。

但他又能怎麼辦呢?自己不過是一介降臣,雖得陛下的賞識,總不能因同僚關係找陛下傾訴,反而會來陛下覺得他能力不行。

殷禮嘆了口氣,說道:“習慣便好,同為漢室效力。”

關興拍了拍殷禮的手臂,說道:“殷兄若是不適,可隨關某一起。廖立那廝心胸狹隘,欺軟怕硬,有關某在,廖立自當不敢多言。”

能排擠新人殷禮,不就是負責秘書監的廖立,否則還能有誰。以往有董允在,廖立不敢過分。如今董允、費禕全部外任,自然廖立一人獨大。不過尚有關興在,亦能讓廖立忌憚。

畢竟論資歷關興確實不如廖立,但要論人脈關係以及家庭背景,關興可真不怕廖立。而且關興十分受劉禪器重,不僅在軍中任過職,這次遷都的方略還由他一手操辦。

“謝關侍中。”

半晌後,劉禪終於姍姍來遲,關興也迎了上去,行禮說道:“臣關興拜見陛下,願陛下嘉福永壽。”

劉禪扶起關興,說道:“奔波半年,有勞安國了。”

“不敢。”

劉禪坐在榻上,示意關興也坐下,問道:“遷都之事,安國可有見解?”

關興從袖口內掏出厚厚的巾帛特轉交侍從,由其奉上到劉禪手中,說道:“啟稟陛下,臣探查長安半載,有三策奉上,以供陛下裁決。”

“臣探查長安城內飲水、閭里、宮殿、宮殿可得。就飲水而言,未央宮內井水稀少,打水已是不易,汲取不便,且部分井水苦澀,難以飲用。談及閭里之地,如尚冠、修成、黃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等地名,今皆荒廢,唯在典籍之內,可探查其名。”

“若言宮殿的話,長樂宮老舊不堪,桂宮大梁傾斜。陛下上次臨幸後簡略修繕,因其宮牆破敗不堪,若遷都還住長樂、未央需重修宮宇……”關興說道。

關興做的勘探包括比上次魯芝更為詳細,將長安城的佈置以及地理情況分析得一清二楚。

西漢時期,因關中氣候溫暖,長安城東南低而西南高,未防止雨季潮溼蔭翳,特將未央、長樂宮建造在南部。如今小冰河時期,東南方向因地勢低窪反而雨水充沛,沒有缺水的苦惱。

在交通上,長安城有十二座城門,在王莽末年倒塌三座城門,東漢、曹魏也未修繕過,而是直接棄用。唯有東北角的一座宣平門,因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出入頻繁,即便遭受了戰火以及搗毀,也在不斷地重修。

而且由於皇宮平坦,水利不錯,有些百姓甚至在城南的長樂、未央二宮內進行耕種。上次劉禪入駐長安宮,也並未將百姓趕出去,而是允許他們在宮殿內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