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臨終(第1/2頁)
章節報錯
黃昏時分,天空中的太陽已經開始西沉了。其餘暉灑在隆中崗上,將山林染上一層金黃色。
“得~”
“得~”
從江陵出發的百餘騎迎著夕陽,勒住韁繩,停在了廬庭前。
關興得見劉禪抵達,趨步迎了上去。其還未行禮,便被劉禪拉住,問道:“上丞相身體尚好?詔書可有受領?”
關興跟在劉禪身後,一字不落地回答道:“啟稟陛下,按醫師所言,上丞相病入骨髓,藥石難醫。時而昏睡,時而清醒。今因進食,才清醒片刻。至於詔書,上丞相未曾受領。”
說著,關興還想繼續補充些什麼,不過卻被劉禪打斷。他褪下身上的大氅,雷厲風行地將大氅和其馬鞭一併交到關興手上,並應道:“好!朕知也。”
“諾!”關興捧著劉禪的物品,應道。
即將入屋之時,劉禪停下腳步,朝著在院中行禮的眾人,說道:“免禮。”
“謝陛下!”
屋內躺在榻上的諸葛亮,似乎聽到了劉禪的腳步,微微掙扎了幾下,試圖爬起,但卻被一隻厚重的手所阻。
“不必多禮!”
諸葛亮抬眼望去,見是一臉疲態的劉禪,心中甚是感動,說道:“老臣見過陛下,今讓陛下奔波勞累,實乃臣之罪也!”
劉禪坐在諸葛亮的榻側,嘆了口氣,說道:“相父為我大漢竭盡忠心,南征北戰,勤勉軍政,長達數十年。相比於君之辛勞,區區如此奔波不足道哉!”
說著,劉禪看著臉頰凹陷的諸葛亮,心疼問道:“相父身體如何?朕即刻詔令天下郡縣,募集天下名醫,為君醫治。”
諸葛亮枕在靠墊上,搖頭說道:“壽由司命所屬,人安能改其壽。今之疾病,非以往所能比之,亮心中有數,陛下無須多此一舉。且亮從隆中出山,奔走一生,得見大漢興盛,又可逝於隆中,今已無憾。若有憾事,便是不得見陛下大興天下。”
諸葛亮從亂世中成長,其雖是琅琊郡人,但他卻少有在琅琊居住,而是隨父親在泰山郡居住。在其三歲時喪母,又八歲時喪父,後他隨著叔父諸葛玄前往豫章生活。
沒過多久,諸葛玄又前往荊州投靠劉表。到了荊州之後,諸葛亮也才正式有了一個安居之所,在荊州生活。好景不長,叔父諸葛玄又病死了,諸葛亮雖有諸葛玄、姐夫蒯祺、龐山民的幫襯,但他生活依舊是貧窮,不得已前往隆中草廬居住,在山間開耕田畝為生。
因此論實際意義上的故鄉,諸葛亮對琅琊郡並無多少印象,反而是對荊州感情頗深,在成都時常與南陽士人常會交談南陽鄉土。
今對諸葛亮而言,能葉落歸根,見大漢興盛,特別又知吳國為漢之藩屬。論他心中的遺憾或是牽掛之事,已經並無多少了。
劉禪用手摸了下眼間的淚珠,說道:“相父之願,亦是先帝及朕之所願,三興大漢,必有盛世。”
“敢問陛下,陛下所言盛世當時何也?”諸葛亮虛弱地問道。
劉禪收斂情感,認真說道:“漢定天下,於外者,漢之日月,必朗照天下;犯漢人者,雖遠必誅之;於內者,漢之百姓,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朗照天下,雖遠必誅;居者有屋,耕者有田。”諸葛亮目光深邃,好似看到了劉禪所描繪的場景,感慨說道:“陛下之願,蓋高祖、世祖不能及也。想我大漢那時,百姓安康,兵戈止息,應再無亂世了。”
“朕之所求,非朕一人所能為也。望卿能保重身體,與朕一併為之。”劉禪握著諸葛亮的手掌,說道。
諸葛亮嘆了口氣,說道:“天下俊才如雲,今後可託付大事者,不在少數。陛下亦能尋見良才,以為心腹。”
劉禪凝著眉頭,吐露心聲的傷感說道:“朕幼時喪母,少時亡父,中年逝妻。卿若一走,朕將為孤家寡人也!天下雖大,侍從雖多,但卻飄搖無依,何以傾訴?”
古代君王自稱為孤家寡人,是來自謙寡德之人。而今卻被劉禪用到了自身伶仃身上。
諸葛亮眼神微動,沉默半響之後,說道:“陛下可知君臣關係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