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活著就是一個笑話(第1/2頁)
章節報錯
海盜船緩緩靠近碼頭,還在海上的時候,海盜們撤下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黑底金手海盜旗,將船隻改頭換面,從外面看上去,和一艘跑遠路的海船沒什麼兩樣。
橫行在南海的海盜,成分複雜,擺在明面的,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海盜,有清國的海盜,還有一些群島人組成的小海盜,這些正式的海盜山頭林立,每一夥都有自己獨特的旗幟,做事的時候旗幟飄揚,擺明車馬,毫不避諱,殺人越貨、**擄掠,無惡不作。除此以外,持有荷蘭東印度公司捕奴證的巴達維商人、一些跑遠洋走海運的華人船隻也有掛羊頭賣狗肉的,跑一趟海運利益低得可憐,為求財貨偶爾也客串一下海盜的角色,打的自然是正經海盜的旗號。
前一種海盜劫貨綁票,遇上了至少有活的希望,後一種海盜遇上了就必死無疑,都是有家有業、登籍在冊的跑商漢子,自然不能留下任何證據讓人洩了底。
這群偽海盜的頭目叫林楚,是富盛記僱傭的船頭,從前就幹過殺人劫貨的買賣,後遇到官兵剿殺,原來的團伙散了個乾淨,在清兵那裡漏了底,大清國算是回不去了,索性幾個人跑到了巴達維亞討活路,手底下混著十幾號人,在富盛記做苦力謀生,然而過慣了大魚大肉的日子,再也吃不下清湯稀飯,乾脆在跑船時裹挾了同船的生面孔做下案子,一旦分了髒,誰都不乾淨,一來二去,整船的漢子都被帶上了邪路。
這次林楚接了一個暗活,買兇的人是林楚原來團伙裡的熟人,散了之後上岸洗了個乾淨出身,以從前的惡行要挾,林楚不得不從。於是安排手底下四個生面孔去了一趟廣州,返程做掉了整船商旅,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滅口,唯獨對兩個小孩子動手的時候像遭了天象,打了老大一個霹靂,讓手下們到現在還有些心驚後跳,不過靠岸前每個人至少分了百十幾兩清銀元寶壓驚錢,分錢的時候個個興高采烈,把那驚人的一道霹靂忘到了九霄雲外。至於良心,手底下幾個生臉光棍或許還有點,林楚早把那東西賣了,在這種治世如亂世的時代,人命賤如狗,良心又算什麼。
“謝老四,你他媽麻利點!顛三倒四,沒吃飯吶?”船隻靠岸,搭好跳板,林楚叫手下的頭目組織卸貨,“劉三,讓兄弟們都長點眼睛,該卸的都卸了,不該卸的分包沉底,找行里人推車運走,別便宜了那條泰西老狗!”
東印度公司常駐碼頭的稅官,是個紅鼻頭的大鼻子,平素對進港的華商收稅分明暗兩部分,一份上交公司,一份收入自己口袋,海上討生活的苦力沒少受他的欺負,有幾次林楚手底下的人進港時笨手笨腳,私人的財貨漏了白,就被他以走私進口的名義私自扣留。幾次下來,大鼻子就知道林楚的船員都有些好東西,每次進港,必然來盤查探底。
果不其然,一個胖乎乎穿著燈籠褲的荷蘭稅官沒過多久就上了船,一手執筆,一手拿稅冊,上船後東查查西看看,這邊開箱那邊掀布蓋,清點著貨物,嘴裡囉裡囉嗦地說了半天,劉三看著乾著急,林楚氣定神閒,由著大鼻子到處聞味。
大鼻子找不到藉口只好結了稅金下了船,林楚安排好一切,徑自離了船,向著城裡走去。
巴達維亞原本叫異他卡拉巴,12世紀時,這裡曾經是西爪哇最後一個印度教王國巴查查拉王朝的貿易港口,“異他”是爪哇西部主要的種族異他族的名稱,而“卡拉巴”是馬來文的音譯,意思是椰子。這裡原本是異他族的主要居住地,所以異他卡拉巴的意思就是“椰林密佈之地”或者是“異他人的椰林”。
因為獨立戰爭的原因,荷蘭與西班牙的關係並不好,西班牙和葡萄牙壟斷香料貿易時期,荷蘭人只能從葡萄牙人手裡購買香料,等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合併成一個王國之後,荷蘭人的香料供應就斷了。於是由十四家專做東方貿易的公司組成東印度公司。
荷蘭人剛來到東南亞群島時,與當地人首領簽訂協議,在奇利翁河河岸建立諸多倉庫和其他建築。1619年3月12日,荷蘭人成功打敗了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英國,將自己所建立的要塞稱為“巴達維亞”,意思是對荷蘭祖先巴達維人的敬意。
雖然巴城的名字很有荷蘭風格,但是居住在城中的主要人口卻是華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看中了這裡的發展潛力,但是百年前這裡人口稀少,缺乏糧食供應,也沒有可用的木材建造船舶和房屋,周邊地區都是荒涼的沼澤地,雨季時洪水氾濫成災,還時不時有老虎、野豬、犀牛等野獸來港口附近民主遊行,偶爾還會用尖齒利爪邀請幾位人類去森林裡同住。荷蘭人精於航海經商,卻人口不多,願意移民到亞洲群島的大多是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和軍人,再就是衣食無著的流浪漢和在歐洲混不下去的罪犯。巴城開埠初年,一些荷蘭孤兒院的老處女和少女就被運來東印度,被數以百計的海員和士兵焦急地分搶一空,甚至在總督克恩的住所裡,一個年輕的海軍少尉蹂躪了一位年輕的貴族姑娘,而姑娘是被父親委託給總督監護的。雖然東印度公司鼓勵荷蘭男子與當地女子通婚,巴城的荷蘭人口卻一直徘徊在1500人上下,根本上不去。
周圍的穆斯林王國對荷蘭人充滿敵視和威脅,巴達維亞的建設也需要眾多的人力資源。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克恩多方招徠華人移居者,甚至僱傭東方海盜在明帝國沿海綁架劫掠華人移民。百多年來,因明清戰亂、朝代更迭,大批華人越洋來到巴城,而因巴城經濟的發展,同樣吸引了爪哇島周邊的明代移民,這些華人成為巴達維亞城市建設的主力開拓者。百年後,華人社群已經壟斷了巴城的捕魚、伐木、制磚、建築、園藝、蔗糖種植和製作生產、清國商品的供應、大米和燒酒的經營,城中各類零售商業和沿海貿易,巴城外鄉區的130個甘蔗種植園分屬84個園主,79個是華人,成為政治地位次於、但經濟主體比例高於荷蘭人的族群階層。
按照農曆,現在已經是冬至,巴達維亞的氣溫依然降不下來,一到中午,直射的陽光照在人身上,讓人提不起勁兒。繞過東印度公司構築在港口旁邊那巍峨的堡壘,過了當地人口中的金水橋,順著港口區到東城門之間唐人區的河道,步行六七個街道就到了泰豐茶樓。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華人社群實行僑領制度,治政由華人領袖自行管治,荷蘭總督任命華人上層實力人物擔任“甲必丹”和“雷珍蘭”,負責處理華人的內部管理。
這泰豐茶樓是巴城華區公堂的雷珍蘭陳富老開的,隔著大街就是巴城華人社群的公堂衙門,穿過大街再往北六七個街道就是巴城碼頭,稍微遠了點,不過相比其它區域來說,這裡華人眾多,櫛比鱗次的店肆房舍都是華商開設的店鋪,是個極為熱鬧的去處。
到了今年,巴城的華人已經達到4199人,幾乎佔巴城人口的六成。公堂的雷珍蘭也越來越多,已經不再由華人長老選舉,或憑金錢,或憑世襲,多是有錢有勢的豪族,整個公堂大街之上的各家商鋪大多都是“出自甲雷”,不過也正因如此,這條大街治安甚好,少有滋事擾人的主兒。泰豐茶樓也就成了華人聚眾休閒、打聽訊息的場地。
此時此刻,泰豐茶樓上中下三層樓都坐滿了人,大茶壺前後張羅著,聊天的、喝茶的、吵吵嚷嚷的都亂成一鍋粥,不過華人就喜歡這份熱鬧,樓上樓下喧譁吵嚷,亂成一鍋,偶爾幾個粗頭抹布在人頭上飛過,從一個夥計手中甩到另一個夥計手中,無論是樓上喝上等茶葉的客商還是樓下喝劣茶的苦力都習以為常,並不以為意。
林楚剛進門,眼尖的夥計就上前招呼,“林頭兒,您可好久沒來了!最近幾趟船生意可好?”
“稀裡糊塗混口飯吃。”林楚沒打算跟人聊天,他是來找人的。
“那您裡面請!”
不等夥計招呼,林楚自上了二樓,進了靠河角落的房間。房裡坐了個五大三粗卻衣著華麗的漢子,正是要挾林楚接活的“中間商”——王狗六。
“媽的,老子在海上吹海風、頂海浪,刀口上舔血找活路,你狗六子人模狗樣兒在這喝茶享受!”林楚一進門就沒好話,嘴裡零碎不停。他是真惱火,短處被人拿捏在手上的感覺並不好,被人逼著做下案子的感覺更令他有氣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