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拿過黑板擦,擦掉黑板上的行書,再次拿著粉筆,筆走龍蛇地書寫起來。

書寫過後,黃素背對著黑板,把自己寫的東西背誦了一遍。

張湛曰: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面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思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大醫精誠》是孫思邈所作,一個醫術精湛,又能誠信救人的人,可以稱之為大醫,所以大醫應該是德術兼修。德非術不行,術非德不遠。德術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兩足,缺一不可。

大家最為熟悉的那一部分只是《大醫精誠》裡面誠心救人的部分。

然而《大醫精誠》全文一共分為四段。

除誠心救人,《大醫精誠》其他三部分分別為醫術精通、大醫之體、為醫之法。

黃素第一堂課就是給學生講《大醫精誠》。

或許這段文字沒有誠心救人段落的康慨激昂,韻律十足。

所有的同學都靜靜地聽著黃素的朗誦。

黃素朗誦結束後,繼續說道:“講誠心救人,下面我就要給你們講講《大醫精誠》裡的醫術精通了。”

又看著下面還處於剛剛背誦後,已經精神亢奮的學生們。

“歡迎各位同學選擇一門最難學的醫學,中醫不是西醫如同排列組合的治病方法,她要求你們既要有良好的記憶力,熟讀中醫經典,還要有如同刑偵一樣敏銳的洞察力,抽絲剝繭找到病症後真正的病機,再靈活運用你們所學的知識。”

黃素澹澹地微笑,給還在興奮中的同學們澆桶涼水,讓同學們從亢奮中清醒過來。

看著不以為然的同學們,黃素開始慢慢講起了《大醫精誠》醫術精通的篇章。

醫術精通講的是張湛的一段話。

張湛,東晉學者、玄學家、養生學家。字處度。高平人。

他一生撰寫醫書撰有《養生要集》、《養性傳》、《延年秘錄》。

他說,醫道向來很難精通,為什麼難精呢?因為很多疾病本質一樣,但表現卻五花八門,或者本質不一樣。但表現卻相同。比如大家都是貧血,有人表現為頭疼,有人表現為腰痠。有人表現為四肢冰冷。如果抓不到貧血源於脾胃生化氣血不足,片面地吃治療頭暈的藥、腰痛的藥,還有四肢冷痛的藥,都不能很好地得到治療。只有把脾胃氣血補足,讓貧血改善,這樣持中州,灌四旁,各種外在的病象才會一一消失。

又比如兩個人都咳嗽、一個吹了風則咳,一個長期勞累過度而咳,他們病因不同,表現症狀卻一樣,吹了風咳嗽的用荊防敗毒散這咳門第一方,一通宜理肺,疏散風邪,咳嗽馬上好了。長期勞累過度的就要虛則補之,因為勞倦傷脾,所以用一些調理脾胃的藥物,培土生金,虛則治其母。這時沒有用止咳的藥,卻能把咳嗽治好。

同學們就會很奇怪,如何能夠透過病象知道病人的本質呢,也對品味黃素剛剛的話。

這個疑問,孫思邈也講了,他說,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完全不是眼睛能看見、耳朵能聽到的,你怎麼能夠判斷他是外感還是內傷,又怎麼能夠知道他這是貧血,脾胃生化功能減退導致的疾病呢?

孫思邈說,這就要考驗醫生診斷疾病的功夫,這叫必先診候以審之。

那怎麼診候?中醫認為診斷疾病要四診合參。

四診是什麼?就是常說的望、聞、問、切。

可就拿切脈來說,這寸關尺的搏動,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跳法,經絡穴位也會因為高矮胖瘦而有差異,肌膚筋骨也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狀態。這樣看似沒什麼標準,你怎麼診斷?

孫思邈講,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以言醫道。也就是說醫道是至精至微的事情,

你如果粗枝大葉地學,淺嘗輒止地思考,那你最好不要學醫,為什麼?因為你學業不精,誤了別人性命,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學醫怎麼會誤別人性命呢?

就像一個老太太,本來脈象亢盛有力,你就說老年人虛了,應該補補,結果給她用了一根高麗參,還沒吃完,眼睛就出血看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