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冥將自己知道的盡數教給了嬴政,秦國究竟會變成什麼樣,一切都要看嬴政怎麼做,李冥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幫到他的了。

秦國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李冥接下來的重心幾乎全部放到道家身上。

隨著秦國的國土面積擴大到南越,李冥終於得償所願將灣灣收入囊中,道家內一部分人已經被派到島上開始初步的建設工作。

這次建設使用的勞工全部都是南越周邊的土著, 這些人在見識過大秦的繁華後,幾乎所有人都充滿幹勁,恨不得立刻褪去蠻夷身份,成為一個光榮的大秦子民。

許多人為了後代不淪為如同他們一樣的蠻夷,幹起活來甚至可以用拼命來形容。

原因也很簡單,如果在勞工途中因工身亡,可允許一名他的後代脫離賤籍成為大秦子民, 這也就怪不得他們如此努力了。

灣灣島的面積對於道家而言實在有些太大了,李冥為了充實島內人口,特意找嬴政要了一封詔令,只要,參與修建灣灣島的人,等建設完成後,允許其中表現優異的人脫離賤籍,就地落戶灣灣島。

至於什麼樣算是表現優異,那自然是由道家的人說了算,我說你是你就是,說你不是就不是。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篩選出那些忠心的人,如果,招來一群反骨仔,那豈不是自找麻煩。

按照李冥的想法,灣灣島建設完成後,會變成道家的大本營,以宗門落戶的地方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最終落戶在島上的人要全部信奉道教, 最好是類似狂信徒的那種。

而大陸上的道家則轉變為分部, 每個三年論道之會選出傑出弟子前來參加即可, 反正,現在的交通如此便利,再加上道家弟子都是習武之人,有個三五日的時間就能從太乙山趕到南越沿海,渡海上島一天的時間怎麼都足夠了。

等墨家將機關朱雀改造完成後,直接乘坐機關朱雀前往灣灣島速度會更快,基本上一兩天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了。

所以,即便是將總部放在灣灣,道家在大陸的影響力依舊沒有絲毫減弱,反倒是很多希望拜入道家或信仰道教的百姓願意放棄故里,跟隨道家前往灣灣島落戶。

道教是道家一個意外的衍生物,本來李冥並沒有讓道家轉變成道教的打算,只是,隨著《洪荒》在民間流傳開來,道教這個概念逐漸印入百姓心中。

百姓受其影響,下意識開始前往周邊的道觀內參拜上香,隨著李冥所做的事情逐漸付出水面,他在民間的聲望自然開始暴漲, 特別是在老秦人心中的地位已經僅次於嬴政這個始皇帝。

開始的時候,因為道家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 那些道觀大多數也是道家外堂建立在當地的居所。

因為,道家弟子有規定每日需誦經焚香,所以,這些外堂弟子自己就在觀裡建起三清坐像供平日誦經時參拜。

而這些地方後來幾乎每日都有周邊百姓不遠千里前來上香禱告,久而久之道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開始加深,逐漸演變成現在這幅樣子。

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從中看到了機會,假扮成道家弟子四處開設道觀收取香火錢,其中不乏與道家不對頭的百家勢力。

這些人利用道家在民間聲望為自己牟利的同時,還開始敗壞道家一直以來的形象。

李冥等一眾道家高層得知此事後,自然不可能讓這些人繼續敗壞道家的名聲,立刻召集門內所有弟子出山,只要不是道家原本建立的據點,不由分說盡數剷平。

不僅如此,還要揪出其身後的勢力,徹底斬草除根。

一番舉動下來,散落在民間的邪道為之一清,除了一些不要命的江湖人士,百家之中已經沒有人敢頂風作案了。

不過,這種辦法終究只是治標不治本,一旦道家退去難保這些人不會捲土重來,為了徹底解決這件事情,李冥專程趕到咸陽與嬴政商議此事。

經過兩人的商議後,一種類似於度牒的道籍被設計出來,大秦境內的道家弟子都會被記錄在冊並頒發道籍。

道籍上有秦國與道家兩家的印璽為憑證,這還只是開始,想開設道觀不僅僅需要道籍,還需要道家內部的同意。

只有得到道家允許,認為你有資格開設道觀後,你才能自己選擇地方建設道觀,而道觀具體要建立在那裡,還需要經過當地政府的同意,並畫出具體位置。

道觀內平民百姓前來上香不允許收取任何費用,當然,若是有大戶人家願意慷慨解囊也不是不可以收取費用,只是,這些錢丟擲道觀日常必需開銷外,剩下的錢都要花在當地百姓身上。

如果是災年就用來救濟百姓,隨說以大秦現在的情況,即便是災年,只要你有大秦的正式身份,再怎麼樣也不至於餓肚子。

原因無他,只因在李冥和嬴政的努力下,這種風險早已被盡數嫁接到其他人身上。

現在的大秦,即便是整年顆粒無收,僅憑從周邊獲取的肉食都基本足夠養活所有大秦百姓。

其中,肉食的主要來源當然是廣袤無垠的大海,那裡有經過墨家改造後的玄武日夜不停的捕撈。

而捕撈上來的魚類都會被做成魚乾,然後,透過氣車運輸到中原,完全脫水的魚乾儲存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存放一年基本不成問題。

當然,隨著大秦人口不斷飆升,僅靠魚乾肉乾不可能滿足需求,還需要產出更加豐厚的農作物才行。

李冥對此當然也提出瞭解決辦法,只是,這個解決辦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努力才行。

這個辦法很簡單,就是開設農學院,專門培養人研究農學,如果,其中能出現一位“聖人”,那麼類似饑荒的事情將徹底與大秦無關。

只是,這種想法很難實現,聖人可不是那麼好出現的,不要說華夏了,世界歷史上能以農學封聖的人也只有一位。

這位聖人,若是放在古代毫不誇張的說,流芳百世,名傳千古,那只是最基本的,說是萬家生佛感覺都有些輕了……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只要他們能做到聖人的百分之一,加上秦國廣袤無垠的土地也能基本滿足逐漸膨脹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