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遼西新生(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惜此人太過剛愎自用,明明所做的種種部署,都是圍繞著進取而展開,可是很多根本性問題卻沒有解決,甚至還……”
說著,孫承宗停了下來,有些話不能講出來,唯有心中明白即可,袁崇煥的死其實是一種必然。
不否認袁崇煥的確是有才的,哪怕是殺東江軍主帥毛文龍,站在遼東督師的角度,也是一種正確選擇。
可是看待問題的,並非是自有一個角度。
遼地所產生的動亂和風波,使得所存在的角度太多了,大明天子,遼東將門,遼東督師,建虜八旗,東江軍,文官群體……
在眾多的角度之下,對大明皇帝而言,那般多的資源傾斜給你,絕對的信任賜予你,最後許諾的成績卻沒能達成,反而讓大明蒙受更多損失,期間還有著不少匪夷所思的怪異舉止,出於對王朝統治的安穩,袁崇煥這位大明臣子,被打上可能叛變的標籤,特別是挑釁皇權的行為,那就算是沒有建虜八旗的離間,袁崇煥也是非死不可。
誰對?
誰錯?
恐沒有誰能真正講清楚,這就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所造成的這些情況罷了。
“萬幸,真的是萬幸啊。”
孫承宗雙眼微眯,輕拍著女牆,神情感慨道:“天佑大明啊,陛下英明神武,提出的泛遼東戰略,逐步扭轉這一被動局面,讓我大明能離開先前的泥潭,不再陷入到建虜八旗的節奏下。
從擢授劉興祚出任東江鎮總兵官以來,我大明才算在遼地這個地界,真正意義上在對戰建虜這一戰略層面上,開始逐步實現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優勢。
這才讓過去所生的弊政和隱患,被一個個精準剷除掉,並且在逐步擴大這種優勢,讓我們大明在遼地開始站穩腳跟。”
“督師今日有這般多的感慨,是因為撤衛設府一事,徹底落實下來嗎?”見孫承宗這般感慨,茅元儀面露疑惑道。
“不錯!”
孫承宗重重的點頭道:“事實證明正在逐步崩壞的衛所制,已不適合在遼東這個地界存在了,畢竟單一的權力構架,不能滿足於很多現實的需求。
陛下的決斷是英明的。
倘若先前遼西被收復回來時,沒有陛下乾綱獨斷所下密詔,命我等尋找合適契機,逐步實現撤衛設府,那就絕不會有今日的遼西。
建虜八旗先丟遼西,再丟遼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對戰建虜這場戰役下,我大明肯定能取得最終勝利。”
讓遼東督師孫承宗這般激動、這般高興的原因,在於大明所實控的遼地疆域,已實現全面的撤衛設府,一批從各地賑災行署所遴選的才俊,被安排到所設府縣治下任職,就當前所取得的成就,已讓遼東督師府可以實現部分自給自足,而無需什麼事情,都需朝廷調撥糧餉才能解決,這對今後平叛建虜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