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不管是在什麼時期,都是這一特性,哪怕是期間經歷眾多叛亂,都沒有影響到這一特性。

這是大明問鼎神州的根脈所在。

只不過相較於明初時期,崇禎皇帝所處的時期,很多支撐王朝統治的樑柱,都被啃食的歪掉了。

比如賦役制度。

比如軍隊制度。

皇帝想集權,構建沒有貴族特權的集權統治,明確各級權力承載,以確保皇權是最大的。

文官想分權,構建限制皇權無序的集權統治,明確各級權力承載,以確保皇權能被制約。

皇帝的確是會出錯,畢竟皇帝也是人,不過一旦出錯的話,就會對大明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變。

此役的戰略錯誤,導致大明損失了無數精銳之士,折損了大批文武,特別是一批能打的武將勳臣,縱使最後沒讓大明社稷傾覆,可是也造成大明的權力構架出現傾斜。

皇帝會出錯,難道文臣就不會出錯?

大明的文官群體,從來都不是單獨的個體,在他們背後代表著一個個群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使得先前很多好決策,好方針,最後都演變成利己的東西,坑害著大明的統治根基。

特別是那句祖制不可違,每每叫崇禎皇帝聽見以後,那心裡都是厭惡極了,這本該是規諫天子的話,卻漸漸的變了味道。

什麼祖制不可違,那分明是利益不可違。

崇禎皇帝就是想要打破這一格局,不想讓大明循規蹈矩下去,就是要讓大明不斷地調整國策。

沒有一成不變的國策,就算是再厲害的人,再高瞻遠矚的人,都不可能站在前人的角度,去預判後人的發展。

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畢自嚴啊,總是要在較為特殊的時期,才選擇做出他覺得對的事情。”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御覽著所拿奏疏,笑著搖起頭來。

“就畢卿所呈奏疏,要打擊私鹽,清查鹽場和灶戶等事,內閣那邊是什麼反應?只怕反響很激烈吧?”

“陛下英明。”

內務府總管大臣錢肅樂,神情嚴肅的作揖行禮道:“當前山東和江南諸省,受那兩個要桉的影響,地方肯定是不安穩的。

更別提新生的寧夏叛亂,讓朝廷出動京營前去平叛,求穩,是現階段朝廷所需要著重去做的事情。

可是偏偏在這個時候,畢閣老卻呈遞這等奏疏,想打擊私鹽、清查鹽場和灶戶等事,這在內閣引起很大的爭議和分歧。

甚至據臣所知曉的情況,韓元輔、溫閣老他們,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不過溫閣老要更溫和一些。”

“你是怎麼看的?”

崇禎皇帝放下手中奏疏,看向錢肅樂說道:“你覺得畢卿所提鹽稅整頓,對於國朝而言,究竟是利大於弊呢?還是弊大於利呢?”

“啟稟陛下,臣以為是利大於弊。”

錢肅樂作揖再拜道:“儘管說畢閣老所呈奏疏,是比較特殊計程車氣,不管是衍聖公府一桉,亦或是江南刺殺一桉,至今都還沒有一樁明確下來。

這兩件要桉的出現,在朝野間的反響很大。

且畢閣老所提鹽稅整頓,涉及最重的恰恰又是山東和江南諸省,朝廷若真想做好這件事情,那必然會在地方引起一些風波。

可縱使是這般,依著臣之愚見,有些事情終究不破不立,涉及鹽政所存弊政,都是較長時間堆積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