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周延儒奉旨赴山東,調查衍聖公府一桉。

讓洪承疇奉旨赴江南,調查江南刺殺一桉。

崇禎皇帝的確是在深思熟慮後,才做出這樣的決斷,其想要達到的目的還不同,前者針對的是擁特權的大地主,後者針對的是侵佔官營的群體。

相較於前者,崇禎皇帝更在意後者。

別看從萬曆朝後期開始,大明就頻頻的經歷戰爭,在遼東和建虜打,在九邊與蒙古各部打,在山東跟白蓮造反派打,在西南跟土司造反派打……

短短十餘載間,大明打了很多仗,再算上期間所生自然災害,吏治腐敗等問題,這也使得國庫空虛,北方諸省受損嚴重,可縱使是這般,並沒影響到江南諸省的發展。

儘管說也有自然災害,但是畢竟遠離戰爭前沿,這也使得江南諸省的領域產業,其實一直都在不斷發展。

大明北方和南方的割裂,可謂是日益嚴重。

“織造和紡織產業,一直都是江南諸省的支柱產業。”

張肯堂神情凝重,倚靠在官帽椅上,看向何騰蛟說道:“我等奉旨隨洪承疇趕赴江南,來南京的時日也不短了,可是就現有掌握的情況,簡直是觸目驚心啊。”

“是啊。”

何騰蛟面露感慨道:“真是沒有想到,僅僅是對一些手工業的調查,就存在這般多的問題,由此可見江南諸省的官場,到底是怎樣腐敗的存在。

當初天子言明此事時,本官心裡還有些疑慮,查江南刺殺桉,為何要節外生枝,去暗查織造、紡織等手工業。

這兩者能有什麼聯絡?

可是現在暗查下來,二者存在的聯絡很大,甚至陛下這般大費周折,也要調查好江南刺殺桉,實則就是想整頓江南諸省啊!”

張肯堂輕嘆一聲。

從擢授內務府總管大臣以來,張肯堂對崇禎皇帝的一些決斷,其實是有些不理解的,畢竟新設的內務府,所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總攬宮廷事務的職權所在,可實則卻並非是這般的。

這種想法不止張肯堂有,別的總管大臣也有。

內務府的首批總管大臣,多數都是透過科舉考取功名,並且已經邁進大明官場,部分是致仕歸鄉,他們可不像閻應元、陳明遇這些士子讀書人一樣,響應崇禎皇帝的號召,在各地賑災行署做事。

不過上述的這些群體,都存在著一個共性,那就是在原有時間線上,不管面對怎樣艱難的處境,他們都沒有選擇背叛大明,向勢起的建虜八旗低頭,縱使是面對著死亡威脅,依舊奮戰在抗清前線!

縱使是在這些人之間,或許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是在民族氣節方面,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都是能拎清楚的。

他們是有理想的。

他們是有信仰的。

他們是有操守的。

或許說這些理想、信仰、操守,僅限於比較狹隘的一個範疇,可是這些人都是無比寶貴的財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