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章節報錯
第 27 章
王鯢的哥哥叫王鵬,算是70後,雖然是70的尾巴,那也是70後,從小就熱愛學習,一路走來都是品學兼優,用王鯢母親的話來說,他的哥哥從小學開始就立志好好學習要改變命運脫離農村,後來果然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如願以償的考上了全國重點的大學,還是一本,在九幾年那個時候,農村能出這樣的一個大學生算是很不容易的一見事情了,為此王鯢的父親專門喊了親朋好友在家裡給擺了幾桌來慶祝,自己大兒子總算是給他們老王家出人頭地光耀門楣了,應該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吧,父親有意的想著跟自己大兒子多親近交流一些,但是自從哥哥考上大學以後,回家的次數就屈指可數了,因為所學專業的緣故,每年的寒暑假他們的老師就會組織學生找景點兒去參觀學習,所以在大學四年裡,他的哥哥好像寒暑假也就回了兩次家,剛好有一次還是因為王鯢的奶奶過世,最後取消了假期學習回的老家,再然後就是畢業分配工作了,那時因為在武漢讀的大學,所以後來畢業給分配到了武漢下轄的一個區的林業局,算是一畢業就成了一位公務員,但是兩年之後,王鯢的哥哥從那裡離職了,當時父母勸也不行,堅決離職之後一個人去了上海,再然後就在大上海一步一步的安定下來,成家立業,買車買房落戶,這一步步都是在農村靠著那幾畝地的父母所幫不了的,所以後來村子裡人都知道他們家大兒子紮根兒大上海了,混的很是不錯,但是也正是隨著參加工作,再然後在大上海那邊穩定下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母親都在上海那邊幫著帶孩子,父親那些年也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上海,也正是因為如此那個農村老家他是更沒怎麼回去過,五六年還不見得能回老家一次,但是在父親生病的這幾年,由於母親要照顧父親的緣故,所以老兩口回了老家,而王鵬他們一家四口倒是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回老家過年,如果國慶沒什麼其他的安排的話倒是也會選擇回老家呆幾天。
再反過來看王鯢,俗話說的好,沒有比較就沒有高下,跟他的哥哥相比,那他簡直就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連個高中都沒考上,做什麼事情呢也就三分鐘熱度,所以在父親的眼裡他就是一個幹啥啥不行的家夥,所以父親看到他是越看越不順眼,最讓王鯢覺得接受不了的是,別人家的父母都知道護犢子,最起碼知道家醜不可外揚,但是這些在王鯢的父親看來,一點兒也不用避諱,自己有個不成器的小兒子,他不怕被全村人甚至他所見到的聊天的每一個人知道,經常當著外人的面數落王鯢是個不成器的東西,就是個廢物,起初王鯢不理解父親怎麼會這樣,但是隨著後來漸漸地成長,他明白了其實就是自己有個優秀的哥哥,兄弟倆一比較,高下立判,所以在父親的眼裡他就什麼也不是,再後來王鯢索性也叛逆的破罐破摔了,掙點兒錢就山南海北的去玩,也不說存錢的事兒,尤其是在遇見石倩之後,他也索性不再想著找一個姑娘踏踏實實的談個戀愛去結婚生子,就那樣一個人吊兒郎當的過了十多年,在這十多年裡是他跟父親關系最僵的時候,父子倆一年見不上兩次面,就算是在一個屋簷下,那也是要麼父親自己呆在臥室房間裡,要麼王鯢呆在自己臥室房間裡,期間老兩口包括他的姐姐倒是託了不少人給王鯢介紹物件,怎麼說呢,介紹的算是良莠不齊什麼樣的都有吧,有單身的,也有殘疾的,有傻子缺心眼兒的,也有肚子裡懷了孩子找下家的,也有離過一次或者兩次婚帶著孩子的,也有比他大好幾歲,對方孩子都讀大學了的,家裡人給介紹的這些物件王鯢還差不多都去見了,但是最後一個都沒成,沒成的原因差不多都還是對方沒看上他,最後讓給他介紹物件的那些人都懷疑他這家夥到底是得多差勁,連最不起眼的一個女人他都搞不定,具體是因為什麼原因估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不過他倒是很樂意這些人把他當廢物來看,也許起初的原因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父親當著那麼多人的面說他是廢物說的是事實,後來對於這表面上的逢場作戲他也懶得去演了,於是直接堵死了這條在他看來很不堪成為所有人笑料的這件事,也正是因為從小的這些經歷,所以他才會有當初跟石倩初遇時的那兩種極端分裂的性格,不過對於王鯢的原生家庭來說,無疑是可悲的,他把活潑開朗能言善辯油嘴滑舌的那一面都留給了走出家鄉以後在外認識的像霞姐,徐天等等這樣五湖四海的人,而在父親包括母親以及親戚的眼中,他就是一個沒出息呆頭呆腦木訥寡言的即使放在農村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
但是在父親生命中最後這兩三年裡,他們父子的關系緩和了許多,尤其是在第二次手術之後,父子倆相對於之前的相顧無言,倒是開始交流了,王鯢每次回家的時候也能跟他說一會兒話,包括在外面的時候每次給母親打電話,如果是父親接的也能在電話裡父子倆聊一會兒,至於父親為什麼會妥協王鯢不知道,他也沒有去問過,也許是父親明白過來人各有命吧!很多時候面對命運不認也不行,也許還有其它的原因,但是不管是因為什麼吧,如今伴隨著父親的離去,父子倆之前的種種好的也好壞的也罷,算是徹底的成為了昨日雲煙。
其實全家對於父親的離世跟王鯢心態也都差不多一樣,畢竟父親也活了近80歲了,就拿在這個村子裡來說,跟他同齡的那一輩人比起來,王鯢的父親算是長壽的了,很多他的同齡人在六七十歲的時候就過世了,有的甚至過世的時候更年輕,四五十歲就沒了,實打實的來講王鯢的父親最終能夠壽享近80,應該歸功於他的大兒子跟兒媳,因為那些年他沒年去上海王鯢哥哥那裡的時候王鯢哥哥兩口子都會每年定期的帶他們做一次全身的體檢,也真是因為這個舉措,所以在父親檢查出食道癌的時候是早中期,還處於最佳的一個手術治療期,所以當時就立即安排住進了醫院,然後由王鯢的姐夫託的關系沒怎麼耽誤的就安排做了手術,手術也很成功,至於後來肺氣腫包括心血管以及腦血管的這些個病,用醫院主治醫生的話來講,那也是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根治不了,只能維持,實在是喘的上不來氣了就去醫院排排氣,要不就讓村子裡的醫生過來家裡給打幾天吊瓶,就這樣維持了三四年。
“你們也不用難過,你們爸走了也等於是不遭罪了。”母親跟他們兄弟姐妹幾個說道。
其實早在兩年前母親就跟王鯢包括他的哥哥說過放棄以後父親去醫院嘗試其它治療方法的話,實在是憋氣的不行就選擇在家裡偶爾讓村裡大夫過來打幾天吊瓶維系,沒必要再去又是花錢又是讓父親受罪的去三甲醫院治療了,用母親的話來說父親活到如今這個年紀對於一個農村的老頭子來說也算是可以了,不過母親的這個提議遭到了王鯢哥哥的反對,因為他覺得這還是要看父親自己的意願,如果父親覺得有那麼一種治療方案有希望能治好他,或者說能多活幾年,老爺子願意去嘗試,那麼做子女的就應該支援,不然的話違了父親的意願,再導致他心裡不痛快,那不成了做子女的不孝了嗎,所以最後還是讓父親自己選,如果他願意冒風險去接著住院接著手術,那麼就隨他意,如果他選擇就像母親說的那樣保守維持,那也支援,在後來母親好好的為他分析了利弊以後,父親最後算是放棄了住院手術的念頭,選擇了保守治療,不過這一切對王鯢來說,似乎跟他關系不大,因為他每次回老家都會像多年前一樣給人感覺混的不咋地,讓周遭人覺得他一身的寒酸相,包括對自己的父母,老兩口對他的認知也都認為他就是在這個社會的最底層摸爬滾打的一個人,沒什麼出息,能顧著自己溫飽就不錯了,也正是因為對他的這些認知,所以從父親第一次住院做手術的時候,在住院交錢的時候,都想著他不容易,他的哥哥姐姐就把他給排除在外了,他也不謙讓,索性不讓拿錢就不拿,不讓管事兒就不管,他反倒落一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