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有想到,這段時間,一直於叛軍平定的中郎將荀攸,在面對遼東公孫氏時,會有如此的果決。

實以公孫瓚之死後,公孫瓚之亂,算是告一段落。遼東公孫氏,特別是遼東太守公孫度,也宣佈重歸州府,以聽從州府之命令,是以劉和同荀攸等人商議後,也沒有繼續追究。

畢竟以公孫氏在遼東、玄菟等地的名望來說,此間地方大族,影響深遠,若是處事太過,或許會再度掀起地方動亂。

這次烏桓人和袁紹舊部的聯合,能於遼西等地不斷壯大,從暗地裡講,沒有公孫氏的助力,很難如此。

今以中郎將荀攸所言,也是將公孫氏直接當做敵人。勢必會擴大到半個幽州的大戰事。

荀攸道言下,劉和等原屬幽州官吏,也都下意識看向了劉祈。

在戰事決策上,他們都明白,既然劉祈到了,一應方向,自當以之為主。而於劉祈對幽州的安定,還有對之重用放權,劉和很是感動。像鮮于輔、閻柔等尚處於州府者,也早對劉祈仁義所為敬重。

換句話說,要是劉祈決心將戰事擴大,在定叛軍之外,而平公

孫氏,以減少公孫氏對地方的控制,他們也會竭力行為。

而對於公孫氏在遼東的力量,劉祈要比其他人知曉的還要多。在歷史上,從漢靈帝兵士開始,以遼東太守公孫度佔領地方,往下祖孫三代,一直守於此。等到景初二年(238年),魏帝使司馬懿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至此跨越近五十年的地方割據,才算結束。

在此期間,公孫家族,在遼東之地,那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期間,也有擴充遼東地盤,殺向了高句麗,將高句麗也納入版圖之內。

此也恰恰說明,漢末各地割據諸侯的強勢,即便於內部戰事之外,打壓外部勢力,那也是輕輕鬆鬆。

以處於遼東的公孫氏,且也如同荀攸憂心的那樣,反覆跳動。便是曹操打敗烏桓,公孫氏歸附之後,其於暗地裡,也有聯絡江東。在旁邊的坐山觀虎鬥,又不斷扇風點火下,終是被曹魏朝廷看不過眼,為司馬懿給滅了!

至於當下,曹操無力來戰,於幷州的董卓,今為衝入關中,另以西進的劉備牽制,又有胡軫的混戰,導致西北無憂。再有江東之所,袁術同孫氏的反目……可以說,整體環境下,也確實是其本人,得以一勞永逸解決公孫氏在地方割據的最佳時機。

一旦公孫氏完成於遼東、樂浪,玄菟等地實力拓展,以大漢朝廷,特別是幽州州府,於邊地的影響,越來越微弱,那麼,公孫氏將形成更為堅固的事實割據。將來再有定之,會比今日付出的代價,更大一些。

同時,公孫度此人,能趁著中原混戰之際,在遼東稱王,絕對不可小看。即便是處於幽州州府之內,必也有之力量於其中。

荀攸在他到來之際,當眾道出此言,可不是有對這些人的試探?

要想除掉公孫氏於幽州的威脅,必須先去除一些州府內賊!

劉祈心中已有定計,但他沒有直接表明態度,而是在同荀攸目光微做交錯後,應聲道:「公孫氏之禍事,遠不如眼前的叛軍之亂。我等當先將期間叛亂定之,公達,你再說說對於接下來戰事的看法!」

荀攸講述後,劉祈以劉和,郭嘉等人,依次論道了當下局面的平叛建言。

等到了半夜,在劉祈的肯定下,確定好了兵事調動,以完成對叛軍的圍攻,此也當是趕在入秋前的最後一次剿滅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