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解危(下)(第1/3頁)
章節報錯
關於王楷所言益國豪強,正是其母族翁氏。
翁氏居於同壽光縣靠近之呂鄉,其祖上曾做過東平國相,今有子弟於郡縣為官,比如王楷之三舅父翁銳,而今正擔任益國功曹掾。
不同於翁氏,現今於郡縣權力之穩固,王楷所在益國王氏,雖自王莽篡漢時期,即遣於益國紮根,成為地方豪強,但幾十年來,早有破落之象。
其叔父王傑,這兩年來,擔任海曲縣丞。鄉地不穩後,王氏嫡系索性捨棄大部家業,南行徐州,以做安定。只留下一些旁支,繼續住在老家。
雞子不防於一個籃子,傳承百年之世家大族,更知此道理。
事不宜遲,劉祈得王楷建言罷,他一面讓李展,帶著王楷兩名識路之扈從,另有三位本部部從,騎馬繼續往前巡視,不斷打探壽光城情況,向之彙報。
一面同王楷一道,親往先行拜見翁氏。
另派兩人,手持他印書,按流程向郡府通告,請求援助。
以時下,其手中無人,加上內心,實也對這群受蠱惑而受盡苦難之亂民,有少許惻隱之心。
故此,劉祈並無同數千包圍縣城之眾,直接相抗之打算。
但同時,州郡平亂大軍,遲遲未至。以縣治壽光城,若是大部叛民堅持,斷不可能長久這般圍困。四五日守衛尚可,時間一久,若是再生變端,於他處事,大為不利。
行有一個時辰,感受著空氣中,炙熱之夏風,關於如何解決壽光城危困,劉祈在離開鉅定湖外側時,內心已有定計。
以這次往翁氏,並陸續拜見壽光鄉地豪族,若能得豪族一些人手允諾,於他計謀實現,大有益處。
此事自不會瞞著王楷,畢竟需要王楷幫之多也!
而王楷本有心同劉祈交好,即聞計策後,迅速應下,絲毫不擔心“賣舅”。
日中,以劉祈為首,一行人十多人,到達呂鄉集市時,能看到本當繁忙的集市,門可羅雀。
家家戶戶,緊閉大門。
除了旱情緣故,更有這段時間內,民變影響。
於王楷引路下,劉祈未有停留,直往翁氏塢堡而去。
翁氏塢堡內,從兩年前太平道動亂後,就已經儲備了大量糧食,每逢郡縣有風吹草動,翁氏族人拖家帶口,即會遷於內,以避禍事,此亦為青州許多大戶之常態。
臨近後,劉祈昂首看去,發現翁氏塢堡,建立於懸崖一側,另一側,是溝壑相連,易守難攻。
其中只要有數百人守衛,就是十幾倍敵人來犯,亦不懼也!
發現劉祈等人靠近,塢堡大門處的守衛,迅速警戒起來,將手中明晃晃之弩箭揚起,於烈日下,非常刺眼。
王楷與劉祈知會了一聲,騎馬上前,停留於幾十丈外,高聲道:“我乃伏平鄉王楷,特來拜會舅翁!”
為了方便門樓上的人辨認,王楷早就斗笠取下。
他倒也不憂心門樓上之護從認不出,於之年幼時,便時常於翁氏生活,翁氏族人,亦或是僕從,多與之面熟。
大約過了二十息時間,門樓上晃動出了幾道身影。
劉祈視線不錯,依稀看得出為首者,乃是一富態男子。
正見之俯視外面,望向王楷後,高聲道:“可是子正吾兒!”
王楷聞聲,忙與馬上,面朝門樓一禮,喜道:“正是楷也!楷向大人問好!”
知道翁氏塢堡嚴格,嚴禁外人入內,王楷隨之補充道:“好叫大人知道,於我身後,乃是新到任之壽光令劉君。
劉君前番受東海郡江府君舉為孝廉,又為名士陳琳誇讚,還同原我青州州府胡使君相交莫逆,其亦是大漢宗室之後……”
王楷即得曉劉祈身份,他故意這般道出,劉祈背後關係,也是為接下來向舅家尋求幫助,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