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解危(上)(第1/3頁)
章節報錯
“景帝中元二年,置壽光縣,後於本地設鹽官,司鹽事。
傳聞中,夙沙氏即於此,開創制鹽歷史之先河……”
知曉新壽光令,必為縣地過往感興趣,王楷厚顏無恥地跟上來後,便主動講解起來。
王楷學識豐富,少即以博學思辨,聞名於鄉地。
太平道起事時,其被召為郡吏,還沒到郡府任上,黃巾軍就來到了家鄉,出身本地士族大戶,他不得不同族人一道護衛。
等黃巾軍為新到任的刺史胡軫平定,民生尚未恢復,又有盜匪作亂。眼看著家族南遷,王楷按照族中安排,乃屬最後一批離開之人,誰曉得受都昌縣影響,益國縣也出現了民變。
近幾年之不順,讓王楷自身也是閉默無言。
與新到任的壽光令相處一刻間,他感覺到此間縣長大有不同,竟是無懼於鄉地危情,大膽於外側巡視情況。
若是旁人處於此位置,即曉治下為暴民襲擾,早就惶恐,或是離開縣地,以向郡國求援。畢竟失官事小,失命事大。
世人莫不知曉,自太平道開啟大漢大範圍民變後,叛軍攻取縣城等所在,殺官立威,以示決心,激勵民眾,已為標誌。
拿今歲二月之江夏兵叛亂來說,叛將趙慈攻入南陽城,首先殺得即為殺南陽郡太守秦頡。
看著面前壽光令挺拔身姿,王楷記起方才那侍從有言,此間青年縣令名“劉祈”,這個名字,他雖長處於樂安,但總感覺有些熟悉。
時見劉祈這盤沉著穩重之態,且多成竹在胸,連他之急躁心情也沉靜下來。
年紀輕輕,這等氣度者,顯然不是無名之輩,他趁機道:“還沒請教劉君以前於何處高就?可是第一次來到青州?”
劉祈回頭,那雙明亮的眸子,看了眼王楷。
便是這一眼,以王楷一種個人所想,被看透之感。
但很快,劉祈下馬,遙望遠方湖泊,目光又轉向東側風化裂開之水渠,洪亮之聲音於前傳來:“不瞞王君,我之前為昌慮長,也是兩月前,受朝中命令,這才來壽光任上。
我雖沒有來過青州,但家於泰山郡,乃屬蓋縣人,說起來,同青州也是一衣帶水。”
蓋縣,劉祈。
王楷霎時想起,為何覺得“劉祈”之名,隱約有些熟悉。
原是去歲,即有聽過其名。
而一月前,他同一遠遊至益國之泰山郡士人有過交談,其正是大加稱讚該郡少年名人劉祈,乃屬“至仁至義”之輩,且道之為東海郡太守舉為孝廉,語氣中,頗為推崇,更是加深了他對這個名字之印象。
於那泰山郡士人口中,劉祈於昌慮任上,愛民如子,平定匪寇,與徐州士人交好,得名士陳琳大讚,一件件事,也被道出。
王楷一直以為,像這等州郡聞名之士,難能一見,未曾想到會於今日偶遇,還是以這等方式。
其心道:不僅是泰山士人,以前段時間過路行商所言,劉希德足智多謀,善待百姓,所治之所,無論前番混亂,終能為之平。更有人言之,其乃治理之能臣,或有管仲樂毅之才。
傳聞或有誤,但眼前劉祈,給之感覺,便是看不透。
時以壽光、益國、都昌,已有暴民作亂,其人如此從容,至少給同行者吃下一顆定心丸。
他而今以下徐州避難無果,但不如先跟著此人!
有此間護衛,遇到流民,不會孤立無援。
王楷精神一振,也是迅速下馬,這次發自內心之敬重,深深一禮。
“楷於劉君久仰大名,竟不曉今來壽光令上者,竟是劉君!”
這些年來,王楷憑自身才華,看不起普通士人,即便是面對一縣之令,他面上雖說和善以禮,但內心確也平平。
但遇到才華名望,較之厲害者,王楷那是發自心間拜服。
於個人名聲,劉祈沒想到,已經傳到了臨近青州,且為青州士人熟知。
他見王楷言語誠懇,忙雙手扶起,面色柔和道:“我之所名,都是世人謬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