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霸率部殺去,部從不過五百,還有一半之人,乃是亭卒之屬。

而昌豨之主力,乃是征戰已久之盜匪,能同郡兵相抗,絕非是普通亭卒能戰之。

面對臧霸正面作戰,以得大勝,很多人並不怎麼看好。

於其中前期部署,實也是希望臧霸能牽引昌豨主力,好給許案、張富、王唯三方所領人馬,以擊昌豨後方,堵住盜匪後退回往泰山郡之退路。

誠然,嶺山軍議中,臧霸充分發揮起戰場意識,並按照劉祈從縣寺送來之規劃,實時制定且更改了策略,正是想一舉拿下昌豨這部人馬,得取昌豨項上人頭。

對此,劉祈未有干涉。

在提供充足軍情,另保障好物資補給下,於嶺山之戰,會如何進行,這是他防守,給臧霸、孫富、許案、王唯等部將,一個施展之舞臺。

可否戰果最大化,更重要在於,戰前之將,依局勢之調整作戰。

畢竟,戰場情形,隨時都在變化。

但在短短半日內,臧霸與昌豨主力對戰之戰況傳來,大多數人,都難掩驚訝。

臧霸一人衝鋒,率部殺去,竟是將昌豨之部,打得凌亂。

“果真是大將之才!”

收到此間訊息後,劉祈向堂舍內的方真道。

言語中,讚賞之意,甚是濃厚。

臧霸這一戰,相當於以少勝多,給了太多人意外。

且於之前,臧霸也只是孝義傳於市井,人多贊之。

今日之後,其人勇武智謀之名,當傳遍地方。

“希德有識人之明!

臧君此番前來投效,更顯希德仁義!”

方真道。

於昌豨來襲,在劉祈和方真規劃中,能守衛好鄉地,不給昌豨等匪寇,可乘之機,已是圓滿。

因於局面而言,此番最大收穫,非是於盜匪殺得多少,而是藉機於韋氏豪族之滅,以掌控地方。

現在昌霸領軍,意外加入,大勝匪寇,可謂是意外之喜。

面對方真恭維之言,劉祈也只是笑笑。

他心中正做思考,臧霸既然幫助縣衙主力,贏得先機,這泰山大盜昌豨,此番來襲,怕是要翻跟頭。

漢之末年,于徐州牧陶謙徵召下,臧霸等人歸附,為騎都尉,泰山匪昌豨同樣率眾歸於陶謙,後同黃巾軍作戰。

陶謙死,短暫歸屬劉備後,一行人等,隨之一同為盜匪,割據地方。

也不知道此番,臧霸對上昌豨,能否收服後者。

可以昌豨這兩年來,盜匪所為,只怕依他而今之地位,很難保住!

不過,這點想法,劉祈只是想想。

昌豨反覆無常,只為心中利益,曾多次投降,接著謀反。

比較起來,臧霸比昌豨,更重諾言,更講孝義。

收之於他,並不划算,反而隱患頗多。

以昌豨之心,必也難歸附,那可是連曹操都多次背刺之人,而留著這麼一個不穩定因素,於泰山、東海兩郡而言,實乃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