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祈臨前後,面帶和煦笑容,先將董巍雙手扶起,讚道:“於董君大名,我於途中,已聽得鄉人論道。

數月以來,無論是防範黃巾,還是春耕秋收,於縣寺主吏缺失情況下,董君攜眾吏,全力輔行。

若無董君,及諸君,如何能有昌慮今日這般安寧!

我即受朝中任命,但於接下來,還將多有賴董君及諸君耳!”

在劉祈未有到來,甚至連方真、李展率部從,亦未到達昌慮前,關於這個即將到任的少年縣長,在郡府下達文書中,董巍等人,即已知曉。

近段時間,經過市井中人傳送,劉祈仁義寬厚之事,於東海郡,亦是小有名聲。

即便如此,面對即將到來的劉祈,於縣寺幾乎一手遮天的董巍,實則並沒有放在眼中。

他於昌慮縣尉任上,已有兩年,根基頗深,自成了一個縣寺圈子。

前縣長他沒有放在眼裡,半年前,那為郡府所任,新到任的縣丞,手中權力,亦是被他架空,後狼狽辭官。

又怎麼會憂心劉祈這般少年縣長?

但初見劉祈,董巍目掃身後眾吏表情,不覺警惕起來。

別看劉祈言語平淡,然之所言所行,很易拉攏人心。

這少年縣長,誠不簡單!

許是這兩日感染風寒之因,董巍聲音沙啞道:“勞縣君看重,下官等人,不用庸人罷了!

將來於昌慮治理,我等於職責上,必會配合縣君!

今城內,已為縣君備好了宴席,本地一應鄉紳,於董某所召下皆至,但為縣君接風洗塵!”

便是為劉祈扶起,說話間,董巍那雙三角眼微眯,行事也是一眼一板,不喜形於色,頗有幾分無禮之態。

劉祈心知,這等人,才是最難纏之屬。

以今所知,昌慮盜匪之患嚴重,北側同泰山郡相接之所,正是大名鼎鼎的昌豨(又名昌霸)盤踞。

而相比較昌豨等各地匪寇,這董巍等人,一見面表露之氣勢,顯然是官寺內部之“匪寇”。

搶奪的乃是地方豪族之心!

早在來之前,正如馬季為他所言,如昌慮等縣地,各縣寺官吏紮根時間越長,與地方豪族,聯絡越加密切,上矇蔽州郡,下欺壓普通百姓,隻手遮天,並不少見,故告誡他,到任之後,當小心行事。

而今只是城外初見,這董巍一言一行,即想將他死死壓制。

若他不能想辦法破開局面,只怕會成為地方架空縣長。

比如這宴席,可不正是董巍等人,想要打擊他之聲望膽氣。

不過,相談中,劉祈也從董巍等人眼中,看到了忌憚。

原在他劉祈此番,不是空手而至,而是帶著一百多名募卒。

此亦為劉祈防不測所為,現在看來,相當正確。

微側頭,同方真、李展等人對視一眼,劉祈臉上依舊帶著雅從容笑容,道:“有勞董君,還有諸同僚,此宴,我焉能不赴?

子初等且與我隨行。

李君,還勞你將鄉人照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