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昌慮(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月十七。
劉祈告別親眷,出了博縣,於許案、黃三等人護衛下,往他首次為官之所,昌慮而去。
途徑汶陽(屬魯國),傾聽往來商賈論述,劉祈心情非常沉重。
正月末來,由濟陰爆發之疾疫,不斷蔓延往東郡、陳留等地,且往兗州、雒陽方向波及。但因當地官寺未有即使處置,憂心朝廷處罰,竟有瞞報之事發生。
待等到十多日前,陳留郡東昏等地,出現大量百姓來客,身體痛疾,死於道間,且不斷蔓延,朝廷這才獲曉,瘟疫已從濟陰往周邊郡縣散發。
天子驚聞,已下令兵士,封鎖陳留、濟陰、東郡、山陽,四郡之地,來往之人,只進不出。雒陽城門更是緊閉,不使人入之。
另,天子使常侍、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而眾人之所以對瘟疫如此大反應,因於建寧元年以來,如建寧四年三月,熹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光和二年二年春,光和五年二月……
數次生起大疫,天下死傷者,不計其數。
從皇帝到百姓,莫不懼怕。
前些日子,於蓋縣這等偏遠之所,訊息傳播緩慢,感受還不明顯,但於博縣內外,為他停留那兩日內,已能感受到人心惶惶。
故得曉此間訊息後,劉祈多停留一日,單獨尋諸葛珪道明瞭他於瘟疫防治多方面看法,還贈予了幾個方劑,以做湯藥防範之策。也幸好劉祈上一輩子,學生時期,喜歡看一些烏七八糟之書,其中自含不少藥典,比如孫思邈之《千金要方》,吳又可之《溫疫論》,多為總結前數百上千年經驗,而行治疫之良策,足經得起時間考驗。
疾疫之爆發,切斷源頭、行以隔離是一方面,預防、治理,則是另一重點。
而自延熹四年之後,將近六十多年,大漢之地上,疾疫從未徹底消滅,每一次爆發,都有無數人死去。
他如此所為,以期在獲得成效後,於諸葛珪身份,能向郡縣推廣,並向天子上奏。
如能以有效科學處之,救一個人,是一個人。
即生於此,中國之土地上,莫不為之同胞,百姓何辜?
劉祈有大志,但行事間,亦有大仁義。
大丈夫生於世,正當問心無愧!
然則,不論今春爆發之瘟疫,還是涼州、益州之地方大叛亂,以書所記,不遠夏日,有大雨雹侵襲地方,秋時三輔又將有螟災臨時。整個大漢,於接下來一年內,天災人禍不斷。
舉國困境之間,天子還大肆斂財,不憂民生之多艱,造萬金堂於西園。
劉祈思及此,只能仰天長嘆。
漢當興,何時興?
今漢之問題,困頓未來幾十年,誰之過也?
待下魯國縣,經蕃縣時,因疾疫之事,氣氛更加嚴峻。
一些交通要道,有亭卒把守,檢查往來文書。
從山陽、任城、東平之地趕來者,一律勸阻。一旦發現身體有病疾症狀者,莫不趕往附近專門隔離之鄉舍。
劉祈對此理解。
濟陰同魯國,只隔了一個山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