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小冰河期的可怕(第2/2頁)
章節報錯
更重要的是,他們奪了大明的江山,卻根本守不住,轉眼就被滿清摘了桃子,簡直要把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給氣活過來。
難道還要讓這樣的歷史重演嗎?顯然不可能。
所以,天啟對待農民叛亂的態度就是:主剿,撫次之。
不過,這還不夠,如果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要儘可能的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賦稅,讓農民能吃飽穿暖,他們自然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了。
可這個問題,正史中的幾個明朝皇帝不可能想不到,但卻又無能為力。
關外的建虜虎視眈眈,不敢有絲毫懈怠,所以需要不斷的投入大量軍費,幾乎連年遞增。
可是大明朝的稅費大部分都是從農民頭上收的,佔八成以上,商稅、鹽課、雜項則佔比很少,朝廷為了能收上來更多的錢,又把目光放在了佔大頭、又好欺負的農民身上。
所以先後出現了遼餉、剿餉、練餉,俗稱三餉,都屬於田賦加派。
最開始出現的遼餉是為了對付崛起的後金加徵的,從萬曆四十六年就開始了,到今年已經是第十個年頭。
剿餉和練餉還沒有出現,因為這兩項田賦加派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鎮壓農民起義的,現在農民起義還只是剛掀起,規模還不大,所以暫時還不需要這兩種加派。
但是,隨著時局繼續惡化下去,農民軍規模越來越大,朝廷拿不出錢糧,恐怕又會重走這條老路。
可是,剿餉和練餉的出現,不但沒有將農民起義撲滅,反而讓其愈演愈烈。
因為隨著農民起義規模的不斷擴大,造成的破壞力越大,剩下可耕種的土地大幅減少。
同時,交稅的農民數量又大幅下降,這就導致剩下被加派的農民負擔越來越重,直到再也承受不住。
於是,最終也只能放棄繼續當個被剝削的農民,加入到了農民軍的隊伍中,讓農民武裝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這樣一來,又會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陷入了死迴圈。
所以,後世有不少人都說大明的滅亡,與這三餉有著不小的關係。
既然知道這是一條死路,天啟自然不想再重走,可是不走這條路,錢糧又從哪裡來呢?
……
京營營房門口,頭上、眉毛、鬍鬚都被染白的李邦華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好似一個雪人般。
昨晚以來,京營已經死傷幾百人了。
其中凍死者多達六十餘人,還有四十幾人因幾棟營房被積雪壓蹋而砸死,傷者更多。
這還沒算輕微凍傷的,不然這個數字會更加龐大。
李邦華的心情極為沉重,因為他知道這只是開始,並不是結束。
今天是他接手京營的第七天,他並沒有立即動手整頓,而是先全面的瞭解京營所存在的問題,發現京營的情況遠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嚴重。
擺在眼前的第一關,是如何減少每天的非戰鬥傷亡。
很多士兵缺少過冬的棉衣,營房也年久失修,四處漏風不說,還有隨時倒塌的風險。
接下來,直到明年開春,恐怕每天都要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