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守渡船
章節報錯
(三二)
文鬥河邊水碼頭的對岸,是大片大片上好的山場。那土肥著哩!剛種上去的杉木,炸著木漿,“蹭蹭”往上長,用不了幾年就成林了。
清朝那陣子,幾十個林農常年搭棚住在那裡,租地造林,待木成林後,吃栽手股。在木未長成林時,還可間種玉米、小米為生。
砍了一片,就種上一片。以短養長,迴圈輪流,長此以往。
遇雨天不能上山,林農們就過河來置辦一些油鹽、布匹等,又或到鐵匠鋪打製一些必要的農具。文鬥寨上的山場主也不時過河去,指山估價出租山場,買賣林木。
一來二去,就需要一隻隨時可以叫的渡船,方才便利。於是,大家便商議著置辦一隻渡船。
辦渡船渡人,是一件修陰積德的事。文鬥上寨、下寨幾十個有田產、林產的大戶人家,你一兩我二兩,就把渡船辦好了。
有了渡船,還得找一個擺渡的人。
在文鬥寨這地方,有山場田地,或者買大掛大掛木排放下河去賣,就高人一等。種田和讀書,是本分人的正業。其餘的造林、運木、打獵、手藝、小生意等營生,都是賤業。而擺渡,則是賤業中的賤業。
守渡船的人,大多是無兒無女的老年人,整天在河中風裡來浪裡去,連個依靠也沒有,說不定哪天船碰岩石翻了,喝許多冷水死去,端靈牌的人都沒有。
而年輕的男人就更不願去了,誰家願意把女兒嫁給守渡船的人?陰知娶不上媳婦還去守渡船幹嘛?
本地人但凡只要有口飯吃,都不願去守那渡船。
但家裡弟兄多的愣頭青,卻是個例外。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前幾年,文鬥寨的朱洪章有一身蠻力,且不願意讀書,就曾跑到河邊來守過那隻渡船好一陣子。
朱洪章吃住都在這船上,有人過渡,無論早晚,從不怠慢。每每把船停穩當後,還喊兩句“慢點慢點”、“莫忙莫忙”。老人、小孩過渡,上下船時他總出手拉一把、扶一手。
如是深更半夜,林農的小孩有個頭疼發熱的,要過河去看郎中,遠遠喊一聲,朱洪章也準能從被窩裡爬起來,打火把把人渡過河來,等看完病後又送回去。
看到有林農的淘氣小孩偷偷揹著大人跑來河邊玩,不識水性,一不小心喝了河水,他也總會丟下篙子,奮不顧身跳下河去救人。
一來二去,林農們都惦記著他,過河時總會給他捎一點蕨菜、山核桃、幹竹筍等山貨。哪家安置的陷阱裡落進了一隻野豬、山羊,用稻草燒得黃黃的,煮上一鍋,總會給他送上一碗。文鬥寨的山場主過渡,心情好時,也會隨手丟幾個銅板在船上。
遇到對面河的林農結親辦喜事,來來去去一天要多搖好幾次,他也沒有一聲怨言。文鬥寨上的老人過世,要安葬到對面河,也用渡船運棺槨,少不得給他添麻煩。時間長了,大家都過意不去,凡辦紅白喜事前,總會給他封一個紅包,送上一壺酒,一刀肉。
朱洪章也很受用這種尊重。
但有一天他那個在黎平知府胡林翼身邊當幕僚的堂兄來到文鬥寨後,他就決絕地離開渡船,跟隨堂兄到山外那個大天地中闖蕩去了。
朱洪章在破南京城時,所率領的四百清水江子弟兵全都倒在了城牆下,只有他和身邊幾個親兵還活著。攻進城後,戰馬又被刺死,但朱洪章依然能殺出一條血路,且奪過對方戰馬,一直打到王府。人們都說,朱洪章能撿回一條命,後來能當上一品大將軍、穿上皇帝賜給的黃馬褂,並且在《清史》上留下名字,就是早年守渡船的時候積了德。。
百十年來,變的是守渡船的人,不變的是每天在河面上來去往返的渡船。
渡船一代代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