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

河邊人的所有生計,歷來都圍繞著那個水碼頭。

文鬥寨腳下清水江河段,有個四里長塘,是天然水塢。黃門、烏榜兩條小溪,一上一下,隔岸交匯於四里長塘上下。

南包溪而下,黃門溪、烏榜溪流出來的木材,大多要停泊在河邊水碼頭。

河邊人家,大多是文鬥寨的排伕,先祖長年累月在水碼頭上討生活,在岸邊搭個木棚供晚上遮風避雨。也有下河來賣苦力討口飯吃的民伕,水邊有活,就下河賺苦力錢;水邊無活,就上山開墾種田地。歷一兩代人後,他們省吃儉用,大多都修起了木樓。

也有外來遷入的,到這地面上來找一碗飯吃,來了就再也不走了。人口多了,慢慢地就成了一個小寨子。到清嘉慶年間,這小寨子已經有幾十戶人家,百十口人。

一江水熱,木材貿易興盛那陣子,河邊寨可熱鬧著呢。

文鬥寨、巖灣寨上的人,多下山來此買油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上河來的排伕、下河來的縴夫,也多在此地落腳歇一夜,待天陰後好趕路。

街市上除了幾間雜貨鋪,賣油鹽、農具、火藥等。還有裁衣鋪、藥鋪、飯館、旅社。再後來,下河有商業頭腦的人也攜家帶口來此開茶樓、當鋪、青樓,逐步形成了沿河的溪口兩岸一條街市。

吊腳樓臨街一面,總能看到幾個挽著髮髻,臉上撲著許多脂粉的女子。平日裡沒事,就在門前曬太陽,下河運銀船來了,總有幾個賣苦力的鑽進這屋子,把在河邊上沒用完的氣力,在這裡發洩掉。有些一來二去熟悉了的,就不再談價錢,先上樓關門。

四里塘下來,便是一個叫“門檻”的險灘,下放的木排常在這裡排散人亡。早在乾隆年間,文鬥寨寨首倡議在四里塘建一座楊公廟,當時上下河四十八寨都捐了銀子的。廟建成後,放排的人每到四里塘腳,總要停排後,上到廟裡燒幾柱香、化幾摺紙,祈求平安下灘。

下門檻灘幸運不死,且在文鬥河邊水碼頭領到了工錢,上游的排伕們必到河邊街上,買幾掛葉子菸,打一壺酒,快快活活地走路回家。

遇上打雷下雨,或是天色已晚,他們也會到旅舍開一間大鋪,十幾個人擠一晚。夜晚太長,他們會吆五喝六地喝許多酒,然後紅著脖子、粗著嗓子圍在一起耍錢。

耍錢的,大多都是些不知深淺的年輕排伕,待錢全進了別人的口袋後就矇頭睡覺,也不煩惱,反正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贏錢的,就有權利去吊腳樓女子白花花的肚皮上撒一晚野。

輸錢的年輕排伕,也不喪氣,他們有的是力氣,過幾天又放一掛木排下來,又可以領到一份工錢。。

只有少數家裡有掛念的中年排伕,還有賤內和一堆孩子等著錢去買米填飽肚子,領了工錢就把錢袋子捂得緊緊的,吃過飯,就去河街上找地方烤火、抽葉子菸,嘮話門子,把大半夜時間打發掉,然後回到旅舍大鋪倒頭便睡。

第二天天一亮,新的一天又開始,太陽昇起來,人們該幹嘛還得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