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歸玩,鬧歸鬧,劉徹也不是個只知道打仗而不識五穀的帝王。

“穀物脫殼本就困難不說,還費時費力,一農婦本就需要將半天的時間用在脫殼上面才能夠滿足一家人一日所需,這小麥雖然口感不錯,可塑性也更強,但外殼堅硬,若是處理不乾淨的話,吃起來反倒不如粟米,再說這小麥的產量也很一般!”劉徹沒好氣的搖了搖頭。

真當先輩們都是傻子不成?

在選擇糧食的種類的時候,他們看的可不僅僅只是口感,最重要的還有產量。

小麥的口感不行,不容易消化,產量上還沒有什麼優勢,在這麼多缺點下,先輩們憑什麼選擇小麥?

現在劉破奴倒是做出了一些改進,讓小麥吃起來的口感發生了變化,可那又如何?

誰家會為了這點口感的變化就專門分出來一個人去負責脫殼?

婦女就不是勞動力了是吧?

“小麥脫殼並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就能做到,可以用水來帶動石磨,而且不需要天天都去磨面,一戶一次可以磨上百十斤的,足夠一家吃上一個月的了,而磨百十斤面的時間甚至連半天都用不了。”

“至於產量的問題,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單論一季的產量的話,剛開始的時候可能的確不如粟米等農作物,但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冬小麥的原因,將種植的時間錯開,這樣的話中間便會有大約四到五個月左右的空隙,利用這段空隙時間來更重一些別的農作物來彌補產量的不足。”劉破奴呵呵一笑,一臉澹定的解釋道。

“一年兩季?”劉徹愕然一愣,旋即道:“可行倒是可行,可你覺得尋常百姓家能有你這麼財大氣粗嗎?你覺得他們能湊的齊那麼多的肥料嗎?土地的肥力不足,你就是一年種三季又能如何?到頭來不還是白白浪費了種子?”

“所以就要從農作物上下手啊,眼界開拓一些,好歹也是皇帝呢,把自己搞的那麼業餘,說出去也不怕別人笑話……”劉破奴瞥了瞥嘴,一臉嫌棄的鄙視道。

“朕看誰敢……”劉徹忽然狠狠的瞪著劉破奴。

他知道這小子肯定是有辦法的,不然也就不會直接動手了。

但是這小子到現在還是那副尿性一點也不肯改,你要是知道你就直接說,為啥非得搞的朕一臉懵逼呢?

咋滴?

非得讓朕配合著丟點臉才行嗎?

這也就是劉破奴了,不信你換個其他人來試試?

看劉徹會不會一腳把他踹到北方草原或者南方的雨林?

劉破奴似乎早有準備似的從懷中掏出了一張紙遞給了劉徹,然後便一臉裝逼的抬頭看著遠方,似乎眼前這一切根本就不是自己做的似的。

劉徹一臉懵逼的接過那張紙,開啟後見到上面只是寫著幾種不同的農作物名稱,然後後面分別標註著年限和產量。

劉徹很快便從這些不斷變化的資料中找到了規律和這張紙上所表達的意思。

一塊耕地如果連續耕種的話,其每年的產量都會有所減少的,即便採取了增肥措施也不行,如果每年都採取增肥措施,最多也就是延緩一下休耕的時間,能夠多種一年而已。

基本上三四年的時間,畝產產量就會下降三分之一,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休耕了,不然收穫很有可能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在此之前,漢朝的平均畝產量是一石半。

沒錯,就是一石半,可別以為一石就是一百多斤,真要是能有這個產量的話,劉徹便是做夢都會笑醒。

漢代的一石只有約27斤,是市斤可不是公斤,也就是說,一畝地的平均產量也就只有四十斤左右。

起初的時候劉破奴也很懷疑,他懷疑老祖宗們到底是怎麼玩的,每天都蹲在田間地頭,一畝地怎麼就只種出四十斤左右的糧食了呢?

這特孃的很不科學啊,在後世就算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門外漢去種地,一畝地也不可能只有四十斤糧食。

直到後來劉破奴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誤會了老祖宗們,不是老祖宗們不會種地,也不是老祖宗們不務正業,而是這裡面他是有偏差的。

例如說漢朝一畝地有多大呢?

漢朝雖然大小畝兩者並用,但是大多數地方都是用的小畝,直到漢武帝后期才逐漸轉變為大畝。

也就是寬度為一步,長度為一百步,六尺為一步,一尺約合23厘米,算去吧……

大畝則是二百四十步。

算來算去,基本上現在的三畝半才能跟後世的一畝大小差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