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拖拉機在別的地方是奢侈,但是在劉破奴這裡可不是什麼奢侈的稀奇東西。

幾十名老農正推著裝滿了肥料的車輛行駛在田間,到了地方便開始拿著糞叉將車上的肥料均勻的灑在地上。

另一頭,五臺拖拉機正在負責著各自不同的區域。

現在的機械化還比較簡單,僅僅就是一個車頭替代了耕牛,後面用的依舊是曲轅犁。

所以整個操作過程需要兩個人來配合完成,但即便需要兩個人,跟之前相比較起來,現在種地就跟逛街似的一樣輕鬆。

前面的人只需要操控好方向就行了,後面的人則需要扶好曲轅犁,用點力將曲轅犁壓在地下,剛開始的時候經驗不足,到了後來更是在曲轅犁上加裝了兩條用來拖拽的木條,中間放著一塊橫板。

木條的尾端有一個圓木片來充當輪子,當深度到了的時候,輪子會壓在地上滾動。

這個看似無用的裝置,實際上可是讓後面的人生了大力的。

剛開始的時候需要人用力的向下壓著,當輪子接觸地面以後,後面的人就直接站在橫板上面,用自身的體重來保證犁刀入地的深度,兩個小輪子則保證了犁身的垂直度,即便偶爾的歪了,人也能隨時的進行調整。

僅僅一個上午的功夫,一臺拖拉機就翻了二十多畝耕地,這效率絕對槓槓的。

這也就意味著一臺拖拉機一天差不多能翻四十到五十畝地,若是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的話,一天起碼可以保證翻地的數量在五十畝以上。

“奴哥兒,這拖拉機耕地還真是讓咱大開了眼界,就這麼一臺,兩個人,一天的功夫就能把以前一家人一個月要乾的活給幹了,而且還乾的更漂亮。”小騾子儘管不是第一次見到拖拉機幹活的模樣,可每見一次都會被這種震撼的場面深深的震撼到。

“效率還是太低了……”儘管劉破奴也知道對於現在來說已經算是無敵的了,可很多事情根本就經不起算。

“這還低?”小騾子一臉懵逼的撓著頭,不知道啥樣的效率在劉破奴心中才算是高效?

春耕跟秋耕不一樣,春耕基本上不怎麼缺水,空氣中含有的水量要比秋天更多一些。

所以春耕可以將翻地的時間增加到一個月,儘管越早的翻地對耕地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為了能多種幾畝地,這種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秋耕就不同了,白天的氣溫還是有些高,被翻開的土地要不了兩天就會徹底的乾透,播種的時間還不到,土地就已經乾透了,這是會影響種子發芽的。

所以秋耕雖然能夠多耕種一季,但是對於耕種時間的把控卻要更嚴格了一些。

換句話說,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播種前三五天內將翻地,平整,分渠,耕種這一套活系列性的幹完。

時間拖的越久,效果就越是差勁兒,當然,適當的澆水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個量卻不太好控制。

如果按照這個效率的話,一臺拖拉機在一個秋耕期最多也就只能幹完二三百畝地。

嗯,這個效率,劉破奴只有保證每兩戶就配備一臺拖拉機才能夠滿足需求,而且還得是很緊張的去幹,就連晚上也得加班加點的幹一會兒才行。

“再弄一臺曲轅犁掛在拖拉機後面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帶動兩臺新犁!”劉破奴當即安排道。

這個事兒可以不急,因為他這裡搞的是試驗,想要全面推廣冬小麥,那劉破奴至少要在這裡進行連續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試驗,以確保無誤之後才能夠推廣出去。

農業畢竟事關重大,劉破奴若是不能拿出讓人信服的證據的話,即便能夠讓朝廷強令推行,到了百姓那裡也絕不敢輕易嘗試。

但一定要儘快的找到解決的辦法,現在的大漢可搞不出來那麼多的拖拉機。

很快,兩臺曲轅犁被掛在了拖拉機的身後,拖拉機的速度明顯的降低了下來,聲音也更沉悶了一些,明顯的能夠看到比之前更加吃力了不少。

經過一個下午的試驗過後,發現效率的確是提升了一些,單臺的下午翻了不到三十畝,而拖拽著雙臺的卻翻了三十五畝左右。

但壞訊息也不是沒有,當天晚上工坊就對拖拉機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拖拽著雙臺的那臺拖拉機磨損嚴重,在這麼幹下去的話,恐怕要不了多久就會趴窩了。

《最初進化》

解決的辦法當然也有,那便是加大拖拉機的馬力。

技術方面一點問題都沒有,用來耕地的拖拉機是馬力最小的,動力更大的拖拉機他們隨時都可以製造。

但問題在於資源不足,現在的資源就連供應軍隊需要的大量卡車都是個大難題,更不要說燧石槍,手榴彈,炮彈等鋼鐵大戶了。

關於這個問題,劉破奴暫時選擇了放棄。

沒什麼好猶豫的,他還有幾年的時間來驗證這個問題,劉破奴也同樣可以等一等蒸汽機的研發,用蒸汽機來翻地的話,一趟過去後面帶著五六個犁刀應該一點問題也都沒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