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換算一下,若是按照後世的計量來計算的話,一畝地的產量差不多有一百四十斤,也就是五石左右。

自打劉破奴搞了水利系統之後,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變的更好了,所以產量也提升了不少。

以往區分上中下田的標準現在已經不怎麼試用了,幾乎是憑藉著這一套水利系統,硬生生的將大漢七八成以上的耕地都給變成了上田。

雖然沒能讓產量翻倍,但是下限卻提高了不少,幾乎每畝地的增產都在半石以上,具體增產多少還是要看百姓自己是否用心。

“嗯?”劉徹忽然發現了紙上的一處錯誤,當即指正道:“菽的產量錯了吧?”

“沒錯!”劉破奴看也不看的便快速的給出了回覆。

“這怎麼可能沒錯?別的農作物連續耕種每年產量都會下降,空白的地方應該是休耕了吧?為何菽連續五年都有耕種,且產量並未明顯變化?”劉徹一臉較真的看向劉破奴。

“這我哪知道?資料是我讓各地太守從本地找來的,雖有誤差,但誤差應當不大,各地因為環境有所不同,所以實際的產量也有不同,我去掉了產量最高的幾個地方,將餘下的取了平均值計算出來的,這套資料雖然也未必就是準確的,但是作為參考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劉破奴雙手一攤,遇事不決就推給下面的太守。

反正劉破奴是真的下令讓他們下去調研上報真實的情況了,至於他們是不是真的下去了。

劉破奴認為大概是真的下去了,畢竟好歹也是太守,身邊的狗腿子還是很多的,又不用他們親自去下地蒐集資料,只需要派人通知各縣縣令就行了,而各縣縣令手中本來就掌握著所有的詳細資料,只需要將他沒有統計的幾個資料去讓各鄉統計一下就行了。

這事兒雖然看似麻煩,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兒,而且朝廷只是做個統計,大家也都知道劉破奴的風格,自己若是做的出色一些,說不定就直接上達天聽了,所以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沒人願意造假的。

“這事兒我也打聽了,後來也想了很多,你說這草木灰能夠增加土地的肥力,雖然效果微乎其微,但他確實是有所增加的,糞便也能夠增加土地肥力,而且效果顯著。之前我還讓人將一部分秸稈留在了地裡埋在下面,單一的來看好像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但是跟周圍的對比過後又發現,區別還是有一些的,雖然增加的產量只有不到四五斤左右,但那也是增產了不是?”

“而且根據種植菽的百姓耕種習慣來看,大多數人都是選擇從根部將其隔斷,上面帶走,下面留著,所以我就懷疑是不是菽的根部有利於增加土地的肥力?”

“當然,現在這些都還只是猜測,具體能不能行,等我種上一年就能知道了!”劉破奴一臉神秘澹定的裝逼道。

看著劉破奴的這幅姿態,劉徹也漸漸的陷入了沉思。

菽這玩意兒他其實並不陌生,菽在華夏的耕種歷史很悠久,但是吃起來也是真的費勁兒。

先前推廣馬政的時候,百姓不得不將一部分耕地拿來耕種菽。

草原上養馬可以放牧,內地養馬拿什麼養?

又有多少草才能夠滿足這些戰馬的需求?所以當時的百姓不得不種菽,用菽來餵馬。

後來廢除馬政之後,百姓這才漸漸的縮小了菽的種植規模,原因無他,這玩意兒真的不好吃。

雖然早在戰國時期菽就跟粟成為了並行的主糧,但百姓但凡有點選擇的餘地,他們都不會吃菽,吃法實在是太單一了,只能煮著吃,而且還必須煮的時間夠長,不然到了嘴裡根本就咬不動。

倒是有一些吃貨在這段時間搞了不少的發明,例如說閒得蛋疼沒事幹的淮南王劉安,他就在這個時期用菽搞出了豆腐,還有醬油什麼的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當然,劉徹在這方面也不是太瞭解,當年也僅僅只是瞭解了一下產量而已,對於劉破奴統計的產量他覺得沒什麼問題,最大的疑惑還是在於能不能連續耕種,連續耕種的時候產量為何沒有變化?

劉徹很快的便想明白了,自己何必去在意能不能行呢?

反正這小子只是在自己的地裡面做個實驗,如果失敗了,損失不過是這幾十頃地而已,對大漢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

可若是成功了呢?

那意味著什麼還需要多說嗎?

在以往的種植歷史當中,菽和粟只能二選一,儘管菽的產量更高一些,但如果有選擇的話,百姓還是會優先選擇粟米。

但現在如果能夠將其錯峰種植,就算土地的肥力有些跟不上,但那也無所謂了,就這麼搞的話,一年一畝地的總產量怎麼著也不得在四石靠上?

總而言之,劉破奴失敗了對朕沒有任何影響。

但若是劉破奴搞成功了,那不就等於直接給朕來了個超級加倍嘛。

這麼爽的事情誰愛拒絕誰拒絕去,反正朕是拒絕不了……

為您提供大神海不是王的漢武帝禪讓,求我登基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二百四十七章:給朕來個超級加倍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