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人選(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紹見堂上一片沉默,心中不太滿意,他環視眾人一圈後,點了其中一人。
“你來說說!”
被張紹突然點名,在座的虎賁中郎將關彝內心頓時一陣悸動。
關、張兩家乃是世交,都是蜀漢頭等勳貴之家。關家自關羽兵敗、關興早逝後家道有衰落的跡象,張家則因為外戚身份在朝中依舊維持著一定權勢。
但兩家交情仍是不淺。如今外戚執政,張紹對關彝頗為重視,也將他視作自家子侄,府中這等重要議事也讓他參與進來。
關彝調整心態,猜測張紹剛剛言語中對待姜紹的態度,內心猶豫一下後說道:
“向尚書所言不無道理。但出使東吳,揚我國威,除了要有武勇威名之外,還需知曉禮節、博學善辯,方才能夠在廟堂之上與吳國君臣周旋談判,討還被扣使團,修好兩國關係,不辱漢家使命!”
關彝的話沒有明確表態,但張紹知道,有才識、知禮節、能辯論這些條件雖然可能不是姜紹的長處,但朝廷完全可以在出使前對他進行突擊訓練,還可以在使團配備專業人才乃至安排一個擅長這方面的官員擔任副使與姜紹配合,關彝卻單獨把這些條件列了出來,隱隱有反對姜紹出使吳國的意思。
他看了關彝一眼,不置可否,只是從鼻腔輕輕嗯了一聲,淡然道,“此事容我再思之。”
其他人見狀,就知道這件事情他們不能插嘴,於是後續議程又轉到了新興王劉恂、右大將軍閻宇等人身上。
經過儲君之爭,飽受朝野攻訐的劉恂頂不住壓力,已經上表謝罪、閉門思過,不敢再聯絡黨羽在朝堂上躥下跳,張紹一方也適時停下火力,不再窮追猛打。
但右大將軍閻宇與劉恂兩邊關係依舊密切,閻宇在都城還掌握有一定數量的兵馬,這是當初奉詔調來護衛京都的巴東精銳部曲,急切間還動不得他的兵權。
這閻宇雖說在軍中影響力遠遜於大將軍姜維,但畢竟是在南中、巴東方面也經營了多年,眼下解除了大將軍姜維的兵權,這右大將軍的勢力也該著手削弱了。
在削弱政敵這方面,在座幾名心腹都頗為興奮,此刻他們也想在張紹面前顯露忠心和能力,爭先恐後,紛紛出謀獻策。
張紹敲了敲案几,示意稍安勿躁,“你們以為,要先從哪一步下手?”
有人搶著道:“閻宇勾連黃皓,竊弄機柄,多有罪行,朝臣不滿,可從此處著手。”
張紹皺了皺眉,“宮中之前已有口諭,黃皓之事不宜搞追究牽連。”
此番蜀漢變亂,外戚能夠搶先執政且站穩腳跟,很重要一點就是張皇后一開始就用寬宏大量的皇家氣度收攏了朝野人心。
她下令當眾燒掉宮中搜出的官吏內外勾結、密謀投降的諸多書信,只追究死去宦官黃皓及其親族的罪行。
也沒有藉機以權謀私,清算牽連其他朝臣,後續閻宇城門失守、姜紹無詔入京勤王等事情同樣沒有深究,算是把罪責明確侷限在一小撮人身上。
拿之前最猖獗,現在最落魄的宦官群體開刀,既發洩了朝野對一連串戰敗變亂的不滿,又極力維護了天子劉禪的顏面,團結蜀漢各方勢力,最大程度減少朝堂內耗,維持住了朝野的穩定。
張紹目前不想違背宮中詔令,開啟政鬥牽扯株連的禍端。
&nad1('gad2';} catch(ex{}心腹官吏連忙解釋道:“那就不從死去的黃皓身上突破,而是先暗中蒐羅他們其他黨羽之前的不法之事,待到時機成熟,先祭出罪行剪除羽翼,再順藤摸瓜,一舉攻其中軍。”
“可!”這與之前對付劉恂的辦法類似,他們也摸索出了一套成熟方法,張紹只想了片刻,立馬就同意了。
隨後他和堂上心腹商議了其他幾樁要事後,又過了一兩個時辰,眼見夜愈發深了,這才解散會議,各位心腹官吏各自領了任務,離府乘車而去。
關彝本來告辭後抬足也想離開,卻被張紹開口留了下來。
只剩下他一人佇立堂中,想起之前自己的應對,內心免不得又有些忐忑。
張紹觀察到他的神情,擺擺手笑道。
“方才在其他人面前,你似乎有話沒有說完,此刻只有自家人,莫要顧慮,直言無妨。”
有了這顆定心丸,關彝不再猶豫,他面對張紹,徑直說出心中所想。
“子復武勇超群,文采不足,入朝以來一直沒有被任命實際職務,這一次朝臣突然推薦他出使東吳,怕不是有人為了讓他趁機揚名、積攢人望。竊以為,只怕這背後所圖不小。”
關彝與姜紹多有往來,這次在外領軍、屢立戰功的姜紹入朝,雖然賦閒在家,但有心人猜測他有天子賜婚這層關係,可能會在蜀漢重組的禁軍中擔任重要職務。
這就妨礙了某些人的利益。
比如與之交好的關彝。在諸葛瞻帶領的一批勳貴子弟和蜀漢禁軍覆滅綿竹之後,留在都城的關彝因禍得福,加上侍中張紹的青睞,這些時日在禁軍中扶搖直上,隱隱有成為中護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