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獨特的會議模式(第2/2頁)
章節報錯
她是怎麼愛上這個男人,並最終離不開他的?大概就是從聽他這麼著忽悠開始的。
打發走了工人,周大林立刻就讓綜合辦公室,通知所有部門經理過來開會。
要辦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來不及休息,得先把最緊急的事情佈置下去。
要工資的工人讓他給打發了,可大頭都在後頭呢。欠供貨商的款,就不是以十萬百萬計了,那得以千萬計啊!還有銀行的貸款,那更得用億計!
他這是剛回來,供貨商還不知道。可他們早晚會知道,真空泵換領導了,不都趕過來要賬才怪!
他得在他們過來之前,佈置妥當了。
已經裝配的產品,要重新拆解開來,找出不合格的零件,看看是哪家供貨商提供的。另外,庫存的零件和材料,也得把不合格的挑選出來,弄明白是誰送來的。
還有管理、營銷、公關、質檢等等的內部部門,他得分別開會,瞭解情況,制定對策。
這一大堆的事情,都等著他去做,想想都讓人頭疼。可為了一了百了,永遠解決老丈人給他沒事兒找事兒的後顧之憂,他只能硬著頭皮幹了。
部門主管會議,老程還是列席,但不參與意見,程曉本就是財務主管,當然也要參加。
周大林還是選擇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開這個會。雖然開會的時候有些擁擠,但這樣大家坐的近一些,更顯得親近。
這種近距離拉家常一般的會議模式,是他做私企副總的時候,摸索出來的,最有效的會議模式。
能成為部門經理的,都不白給,都一肚子心眼兒。你弄個會議室,大家分主次落座,充滿了嚴肅氣氛。
在這種場合下,所有人都不自覺先有了防範心理,說話變得謹慎,十有八九就把解決問題的會議,開成扯皮會,最後屁問題都解決不了,白白瞎耽誤工夫。
像他這樣,把大家招呼在一起,緊挨著坐著,就像拉家常一般,這會議氛圍就變的親切了許多。大家原本想說的話,也肯說出來。
其實,國人的酒席文化,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大家在酒席上坐在一起解決問題的效率,往往比正兒八經開會高的多。
周大林這種辦公室會議,就是借鑑了酒席文化的優點。
雖然要急於佈置的生產任務很多,可是周大林卻沒有首先提這些事情,而是從工資問題開口了。
真空泵廠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就是管理技術人員的工資,沒有計件工人的工資高。計件工人最高時候的月工資,甚至都是管理人員工資的兩到三倍,嚴重打擊了管理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複雜。老程舊思想作怪,同情底層勞動者,致使工價越來越高,弄虛作假盛行是一個原因。趙世豪不懂管理的理論精要,只憑自己的小聰明管理工廠,也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質量缺乏有效監督,工人幹活不管質量,多幹一個算一個,只圖速度不管質量,造成了計件工資高企。
但無論怎麼說,形成這樣一個局面,傷了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要麼離職,要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願出力氣為企業效勞。如此一來,管理就會更加鬆懈,最終形成惡性迴圈,把工廠逼上死路。
不只是真空泵廠,好多小私企,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小私企規模小,招不到管理人才啊,再加之老闆任人唯親,大多就是用趙世豪這種不懂管理理論,只憑著自己腦子聰明管理企業的。
最終,企業走向惡性迴圈,老闆連自己怎麼死的都搞不清楚。
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我們的企業盈利,發展,靠的是什麼?是工人嗎?顯然不是。”
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周大林的神色就嚴肅起來。
“靠的,是在座的諸位,去約束和指導工人的工作,讓工廠的執行效率更高。靠我們的技術人員,去把控產品資料,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來,依靠優良的質量,開啟我們的銷路,才能賣出更多的產品。
一個工人不幹了,沒什麼大不了,頂多我再招聘一個來。只要有你們去訓練、約束他,很快我就可以補上這個工人不幹的漏洞。
可是,你們當中的一位不幹了呢?我上哪兒去找一個對這個生產環境這麼熟悉,對產品工藝這麼熟悉,而且還要懂得如何去管理的人才來?你們一個走了,我的損失可能是一個車間的無序生產,甚至是整個生產的停頓!這個損失,不是一個生產工位的缺失能夠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