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棉田與棉布(第1/2頁)
章節報錯
和平的時光總是會過得比較快,或許華夏帝國之外的勢力依然水深火熱,不過在華夏帝國內部,百姓卻感受到三年的和平時光。
時間不知不覺來到公元203年,年初的時候,華夏帝國皇帝表示要改年號,於是公元203年,也就成了華夏帝國‘維新’元年。
三年的沉澱,使得這個新生的帝國變得更加成熟起來。
官員已經徹底適應新的政治制度,地方也建立武警和警察衙門,法院也單獨設定,意味著各州各郡各縣的主官,從此不再負責審桉這塊。
三年下來,最大的變動就是刺史正式成為各州主官。
本來漢末就已經有這個趨勢,孫暠也只是讓它正規化起來。
“陛下,鎮南將軍黃蓋,已經讓五溪蠻徹底歸化。從奏摺來看,超過兩百萬五溪蠻開始接受歸化教育。”兵部尚書劉曄出列彙報,“同時魯都督在羌地,已經成功建立一座新城,並且在勘探選址,一邊推進一邊繼續建設。”
這三年,黃蓋不留餘力的去招撫五溪蠻和板楯蠻。
去年全滅板楯蠻,歸化近三百萬人。今年終於收服五溪蠻,有兩百萬歸化。
兩年前,針對軍隊討伐胡人的規定,孫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軍隊招降歸化的胡人越多,那麼獎金越高,與殺胡令的要求正好相反。
主要是經過群臣的討論,覺得已經有殺胡令這個最強的大棒,也要有招撫這個棗。
管他大不大,甜不甜,不吃的話就一棒下去,保管嘴裡一甜。
“打散安置,與歸化的越人,南匈奴和羌人混居。我們華夏要加把勁,努力促進民族融合。”孫暠隨口說道。
長得還可以的女性,優先配置給華夏的男性,其他配置給歸化的異族,半強迫的進行民族融合。
四五代以後,匈奴不是匈奴,羌人不是羌人,山越不是山越,南蠻不是南蠻。
血統民族都亂七八糟,非要逮著父系種族思想那無可厚非,就那十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血統,還那麼叫囂的,不是被忽悠瘸的傻子,要麼就是野心分子。
融合到這個程度,哪還有什麼xx民族,非要算大家都是華夏民族。
對於孫暠的惡趣味,群臣不好說些什麼,反正這幾年都在做,反正受傷的也是剛歸化的胡人。
“板楯蠻也好,五溪蠻也罷,能殺之不盡,有以前朝廷的軟弱因素,也有缺乏開發和治理兩個蠻族活動區域的因素。江南這三年開發得很好,板楯蠻活躍的地方也在開發,五溪蠻也不能落後。”孫暠隨即補充。
“荊州刺史已經在安排這部分的工作,同時他還上奏,說希望能從武陵開一條路到江州。預算方面,將由荊州和益州共同承擔。”劉曄繼續彙報。
孫暠在腦子裡面回憶一下華夏輿圖,點點頭表示准奏。
準確的說交州也能加入進來,首先在五溪蠻活躍的區域,建設兩到三個城市,然後以這三個城市為節點,構築一條南來北往的通道。
如此一來,三州的溝通至少能多一個選擇。哪怕短期內沒有水路方面,問題後續可以配套軌道車,三州之間的交流會更方便。
三年前他就想過,入蜀的通道只要多幾條,那麼從漢中入蜀的通道,看誰還敢輕易毀掉。
“先不說那些,兩年前,探險隊從印度帶回了什麼,各位應該知道吧?”孫暠看向群臣。
兩年前,探險隊從印度順利返回,並且帶回從那邊帶回的奇花異草。
抵達交州休整後,就迅速運送到洛陽這邊。自然的,被孫暠挑選一番,送到水晶宮裡面。
這次送來的作物裡面,孫暠對兩種作物是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