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愛江雪嗎?

或許愛吧,但是顯然,在他的心血和江雪的愛之間,他選擇了前者。

他有幾次挽留江雪的機會,但是他都放棄了,與其說是江雪離開了他,倒不如說是他選擇了放手!

一個是劉青的視角,作為何夕的老師,有這樣的學生,他的心情應該是複雜的吧?

他會一次又一次地勸說何夕,迷途知返,面對現實,他也會買一套何夕的著作,可是卻轉手就丟進垃圾桶。

當然,現實生活當中,或許不至於如此,電影為了渲染情緒,所以垃圾桶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劉青丟掉何夕的作品,一次是圖書館管理員丟掉了何夕的作品。

其實這是一種隱喻,何夕的《微連續原本》,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垃圾無異!因為人是活在當下的。

他的研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當中,一百多年後,這個研究顯然無比的偉大,可是問題的關鍵也在於此,沒有人,沒有誰的眼光能看的那麼遠。

科技日新月異,誰也不知道一百多年後科技會發展成如何?

所以,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

“我們的研究終究要獲得應用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只能誤入為數學而數學的歧途。”

這是劉青對何夕說的話,這句話有錯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傷心是從這句話開始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堅持,其實何夕的悲劇,在個人看來,是註定的!

因為他的性格,他的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性格!

他的鑽牛角尖,不懂得變通的性格!

我們不妨試著想一下,是不是何夕太急了?

作為一名數學天才,為什麼一定要急著讓自己的研究被世界認可?被他人認可?

為什麼不能緩一緩?或許一切都會不同。

更現實一點,他如果用他的才華,去做更“實用”的研究,當他功成名就之時,那麼他的研究,哪怕當下沒有任何意義,可是也絕對不至於無人問津!

所以,個人看來,他和很多歷史上的傷心者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

因為,他還那麼年輕!

他還有很多很多的時間,所以,是不是可以說,他錯就錯在急於求成?

錯就錯在,一根筋直來直去地想要畢其功於一役!

錯就錯在,太想太想證明自己了!

所以,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當然,人不可能總那麼的理智!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曾經,或依舊保有這樣一個“傷心者”吧。”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