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時間永恆,唯有時間能證明一切。所以發掘了何夕“大統一微連續理論”的百年後的何夕,穿越回去,目睹並向一百五十年後的人們展示了何夕的一切時,他謙卑且含情脈脈的演講震撼了所有的人,包括這部作品的——無數人將會肅然起敬,無數人黯然淚下。

但是,這終歸是建立在人類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撐自己邁出打破壁壘的那一步的基礎上,我們只能且唯一能說的是——唯有時間永恆,且證明一切。若突破出去,誰能保證人類的野心不會埋葬自己曾以為的偉大和不朽?

從這一點上來說,人類可能會是在茫茫宇宙中冷眼關注著我們的,某一個高階生命體眼中的傷心者。

當然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矛盾,放到不管多少年後的相信依然不會有什麼變化,甚至更加深刻。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有意義”,在試圖讓自己變得“有用”,但幸好,我們還能欣賞這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併為這些做著“無意義之事”的人們而感動著。

“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試錯。”

對於科學,我真的只有敬畏,以至於看完影評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筆。它太美妙了,我幾乎沒有辦法去描繪它。這也許就是科幻的魅力,它讓那些可能沒辦法直接接觸到科學的人,透過這種方式感受到科學不可言說的力量和美妙。

“可我必須完成它,這是我的宿命。”

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的“何夕”,因為他們的時代不能容納他們超時代的思想和理論,被拋棄、被遺忘。或許每個人活著都是沒有意義的,傾盡前半生追求真理和美的何夕,和碌碌一生追求實用和利益的劉青和老康,在他們的時代結束之時,並沒有誰的生命比誰更高尚。

但歷史會為他們做出最公正的評判,我們沒有立場苛責任何一位“唯利是圖”的“實幹家”,他們也的確會為這個時代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我們更需要尊敬和感謝那些投身於純理論的研究人員,他們讓我們看到科學和科研者最本質的樣子,而他們的這份本質和堅守,也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人類發展和探索的重要助力。

當然,何夕們是偉大的,可是他們同樣的也是自私的,至少,從何夕而論,他無疑對女朋友江雪是自私的,對母親夏群芳,他也是自私的。

這是一個截然相悖的矛盾,如果他不是那麼的“自私”,或許也不會有那麼大的成就,當然,也就不會有那樣的悲劇。

所有的天才都是偏執狂,可是於家人何其無辜?

但是偏偏,“這個世界上你唯一不用感到內疚的只有母親。”

所以我喜歡這部電影,這是一部非常不科幻的科幻電影,因為它太生活太接地氣了。

或許它不是社會寫實的對映,卻實實在在是社會某些方面集中的縮影。家庭貧寒、情場失意、社會冷漠、事業不受理解就像一座座大山傾壓於何夕身上,最終壓垮了他。於是母親這個形象從何夕崩塌的社會生活中聳立起來,母愛也成了文中與科學並行的另一條主線。

痴呆的何夕去世前呢喃的那兩句“媽媽”,讓何夕從超越時代的天才身份重新歸於一個普通的“人”,他在自己的執著探索的過程中忽視了母愛,也在屢屢受挫中重新正視了母愛,在失去一切智慧、才能甚至作為正常人起碼的行動自由後,終於拾得了母愛。

“對於有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所以這部電影是充滿矛盾的,我們一方面,在感慨何夕的偉大,和無奈的悲劇,另外一方面卻又感慨他的自私。

然而這就是他,何夕!

150年後的“何夕”憑藉他的微連續理論,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到了所有人的驚歎和掌聲。絡繹不絕的掌聲響起,那是屬於“何夕們”的勝利,雖然他們永遠也無法看到這一刻,又或者說,但他們永遠也無法看到這一刻。他們的生命殞於昏暗的時代,他們的貢獻卻熠熠閃爍在人類浩瀚紛繁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的貢獻閃爍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而他們的生命卻沒於昏暗的時代灰塵裡,像億億萬萬個生命一樣。

“在他們的時代,他們都是傷心者。””

杜向海也寫了一篇比較特別的影評。

“首先我要從角色來說,江雪,對於何夕而言無疑是重要的,她代表著愛情!

影評當中,江雪愛何夕嗎?

我不知道,或許是愛的吧,否則她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何夕能夠挽留他!

但是亦或者是愛的還不夠深刻吧,所以她選擇了接受資助去國外留學。

這樣的江雪,她很難讓人討厭,當然也不會讓人喜歡,就如同何夕一樣,我們固然同情他的悲劇,但是同樣的也很難喜歡這樣的一個偏執狂。

電影其實是有幾個視角的。

一個是江雪的視角,在個人看來,江雪一直在試圖讓何夕“醒悟”,或者讓何夕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