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時代在變,雖然科技改變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些東西卻是不會變的。

李易他們對董軍都非常的敬佩,朝風暮雨,披星戴月,寒來暑往,把青春和汗水留在了這條鄉郵路上,把希望、歡笑、溫暖帶給人們。

老實說,換做是他的話,李易都覺得自己真的做不到。

所以這反而讓他更加敬佩這些人。

就像董軍說的,有些事情,雖然苦,但是卻能給人帶去甜,而且總有人要去做,那為什麼不能是他?

跟著董軍去送郵件的過程之中,李易他們都發現了,董軍在這裡真的很受歡迎,也很受尊敬。

李易突然有些能夠理解,電影裡面的:“郵包背起來,就是一輩子的責任。”“鄉郵員的肩上擔著的,是整個大山的希望。”“命可舍,郵包丟不得。”

這是老一輩的郵遞員們的堅守!

原版的《那山,那人,那狗》之所以在國內上映的時候,表現平平,反而牆內開花牆外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因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純”。

不同於商業電影的矯揉造作,也沒有特別的跌宕起伏的劇情,有的只是詩意一般的寫實。

而原版的作品,是,那部就是靠詩意的語言征服讀者,但它弱情節的散文意象被改編成電影,必然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提高了觀影門檻。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這部電影的誕生的時間也有很大的關係。

那個時候的華國的電影方興未艾,人們的觀影數量不夠多,而文藝片一大特點就是不靠劇情取勝,所以乍一看有點溫吞,但這樣的片子就是要細品才有味道。

當然還有一點是,那個時代的華國,其實還沒有那麼浮躁,人情社會還沒有那麼的冷漠。

而相比之下,島國這個國家,可以說人情冷漠是這個國家的一大痛點。

事實上,像擇一事,終一身,這種選擇,恰恰是島國很多人的寫照,他們的企業有終身制員工,和國內過去的很多工人是一樣的。

《那山,那人,那狗》這種“雁過無痕”的情感處理正好迎合了島國人的心理需求,他們缺乏的正是這種妙到毫巔的交流技巧。

當然,還有一點,要說一說文藝院線!

國內是沒有藝術院線的說法的,哪怕是時至今日也依然沒有真正的藝術院線。

但是在島國,二十年前就已經有了,藝術院線不同於傳統院線,它的特點是:受眾小,數量少,週期長。一個城市可能只有一兩家藝術影院,一座藝術影院一年可能只放映一兩部片子。

正是有了良好的輸出環境,充裕到奢侈的輸出時間,《那山那人那狗》才能在島國賣到爆。

不過,時下李易卻有信心,這部電影能夠在國內同樣的征服觀眾。

原因很簡單,因為時代不同了。

這部電影曾經出現的時代,前文說了,那個時候,人情還沒有那麼的淡漠,社會還沒那麼的浮躁,而且那個年代距離也不是特別遙遠,所以,換句話說,那個時代的不缺這種情感。或者說不那麼的迫切。

但是現在,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社會越來越浮躁。

越是缺少什麼,越是渴求什麼。

為什麼年代,會突然在這幾年變成大熱門?

就是因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人們太需要這種東西了,或者也太缺這種東西了。

再一個,眼下的觀眾,可以說不是當年能比的,《那山,那人,那狗》曾經的觀影門檻,對於時下的觀眾來說,真的不算什麼。

言歸正傳,電影很快地迴歸拍攝,一路上走走停停,李易的確沒有趕時間,而是拍拍停停,偶爾停歇下來,欣賞大自然的風景,聽一聽這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