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其實都差不多!”陳問也忍不住感慨道。

“說實話,李易你這個故事要拍的話,或許可以找郵政那邊聊一聊,雖然說郵遞員和放映員,某種程度上有些相似,但是實際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唐路接著道。

李易點了點頭!

很快地,李易就開始著手籌備《那山,那人,那狗》!

這一次,李易打算慢慢拍,慢慢走!

選角方面,很快地就定了下來。

關於公路片,其實李易當然很熟悉,可是《那山,那人,那狗》卻不同於時下流行的所謂的公路片。

因為,電影所處的那個年代,故事發生的背景,路不再是寬敞的公路,也不能跑汽車,而是崎嶇的山路。

電影開拍的時候,李易並沒有做太多的宣傳。

不過,拍這部電影卻是讓李易極度舒適的過程,雖然有拍攝任務,但是大自然的美妙風景和山村的質樸熱情的村民們卻讓李易彷彿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旅行。

每到一個地方,李易都會和劇組的主演們,坐下來和老鄉們聊聊過去,聊聊他們的故事。

聊聊,這裡曾經的郵遞員。

期間李易他們還遇到的過時下的山村郵遞員。

這個郵遞員的名字叫董軍,透過聊天,李易知道了他的故事。

他從17歲開始在山區裡做投遞工作,一條路,一個人,一份堅守,在鄉郵路上已默默走了38年,用自己的雙腳鋪就了一條不悔山村郵路!

他也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也是一名郵遞員,後來他是接了父親的班走上了郵遞員的路。

甚至於可以說,董軍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原型人物也不為過。

李易見獵心喜,還特意放下劇組,帶著主演跟著董軍一起去送信。

透過和董軍的聊天,李易他們也知道了,董軍如今是這一大片大山的唯一的郵遞員,他一個人要負責200多個投遞點,他每天需要帶著近百十斤重的郵包,翻越十幾座山頭為村民投遞,38年的時間已經丈量了一百多萬公里的山路,騎壞了十幾輛腳踏車,但從沒有因為天氣原因或自己的疏忽懈怠而耽誤任何郵件的投遞,實現了38年無差錯。

其實他家裡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兒子在上市公司上班,女兒女婿做小生意,家裡經濟條件相當不錯。

孩子們都不止一次勸說讓他乾脆辭了這份苦差事,可是他卻放不下。

“有些事情,總得有人來做吧?而且我都做了這麼多年了,總得有始有終吧?”董軍笑著說道。

透過交流,李易發現,其實相比起過去的郵遞員,現在的董軍,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

因為過去,送的大多數都是信件,那個時候信件也比較多,而現在,信件其實很少了,但是送的東西卻反而更多,更重了,當然,他也從腳踏車換成了摩托車!

而因為山裡沒有郵政業務點,他經常在村民的家門口現場辦理郵寄、匯款等業務,並且還為不便出山的老人代買藥物或用品,把點滴溫暖送給山村的人們。

其實作為一名農村郵遞員,董軍的工資並不高,但是他自己也說了:“早年這份工作的收入其實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現在雖然收入不算什麼,家裡的孩子也出息了,可我現在也不是為了錢。”

如果是其他人說這話,可能還會被人認為是矯情,可是李易他們都看的出來,董軍是真的。

因為是真的苦!

但他已經成為這條郵路上不變的風景,山裡的村民更是離不開他,他說:“我很熱愛自己的這份投遞工作,我捨不得山裡的人們,我會一直沿著這條郵路走下去。”

“其實現在山村郵遞員雖然少,但是也只是相對於過去而言。像我這樣的農村郵遞員其實還有不少的。”

和董軍的一番接觸,以及聽完他的故事,李易對《那山,那人,那狗》有了更多的,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