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這個電影名字是譯名,但是李易卻覺得非常恰當。

因為這部電影裡面的父親,的確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有一個兒子。

如果他沒有身患絕症,或許他無法成為一個多麼成功的人,但是至少,他可以陪伴著兒子成長,做一個好父親。

可惜的是,人生無常,身患絕症的他,根本別無選擇。

這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壓抑和絕望的電影,甚至任何一個人代入其中,都會產生一種無助的絕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倒是和當初的《婚紗》很像,只是,《婚紗》裡面的女兒,更大了,她至少也還有親人可以託付。

可是對於《默默無聞》裡面的父親,他卻沒有任何親人可以託付,這是何等的絕望的事情。

這大概是亞洲人和西方國家的人的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國內,或許有這樣的身邊沒有任何親人的人,但是卻始終是極少數。

可是在西方國家,像男主角那樣的人,卻真的不少。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從電影的層面上來說,《默默無聞》的故事,更加有衝擊力,《婚紗》當然也很有衝擊力,但是至少沒有那麼的令人冰寒到骨子裡的絕望。

至少,她還可以找到值得託付的人,當然,同時,《婚紗》裡面的母親,也的確比《默默無聞》裡面的父親在事業上更加成功。

《婚紗》的女兒,已經上學了,或者說已經懂得了一些東西,比如死亡!

可是《默默無聞》裡面的兒子,卻僅僅只有三歲,他甚至連話都說不利索,更不用說讓這麼丁點大的孩子,去明白什麼是死亡!

兩者看似很像,都是身患絕症的父親(母親),都是在為自己即將永遠離開孩子而安排後事。

不過不同的是,《默默無聞》裡面的父親,需要做的卻更多,需要擔心的也更多,因為他的孩子還只有三歲,他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家,找到能替代他照顧孩子的人,乃至於為孩子找新的父母。

李易將兩個故事進行了對比,不好說孰高孰低,但是《默默無聞》卻的確更加的壓抑和絕望。

《婚紗》能獲得高票房,其實也很影片雖然同樣的是以死亡作為結局,但是至少,電影展現的更多的不是絕望!

李易想著如果改編成國產電影的話,會如何?

這麼一想,他突然覺得,或許的確可以!

不過,如果真的要改編的話,其實挺麻煩的,因為國情不同。

國內的收養孩子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外可以說有著巨大的差別。

如果真的需要進行本土化改編的話,那麼李易還得去諮詢國內的法律相關人士。

還有一點,收養人家庭,如果進行本土化改編的話,那麼肯定不可能和原版的那般,因為國內和國外在這方面本身也有很大的區別。

再一個,就是父親的觀念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怎麼又有新的靈感了?」慕晴見李易失神,就有些期待地問道。

「嗯,這個新聞,我覺得很適合改編。」李易點了點頭說道。

「你覺得如果把這個故事進行本土化改編,怎麼樣?」李易又問道。

慕晴的反應卻讓李易頗有些意外。

「不怎麼樣!」慕晴想都沒想就說道。

「為什麼?」李易疑惑。

「因為,這種事情在國內就不太可能會發生。」慕晴說道。

「你的意思是,這個父親沒有親人?」李易以為慕晴說的是這個。

誰知道她卻搖頭道:「不,孤家寡人的人,或許

不算多,但是也不是沒有,我之所以覺得不適合,是因為,國內的有能力收養孩子的家庭,和國外有著巨大的差別。」

「嗯?你繼續說。」李易聞言不置可否,示意媳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