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吧,在國外,可能孩子被寄養,或者被領養的情況很常見,但是在國內,其實相對還是比較少見的。」慕晴想了想說道。

「外國人遇到這種情況,第一時間找的是領養機構,但是國內的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找的絕對不會是福利院或者領養機構之類的。」慕晴繼續說道。

「他們會優先尋找自己的親朋好友來託付,而不會寄希望於其他人。」

李易頓時就懂了,事實好像真的是這樣。

一個人可能沒有親人,或者親人都不在了,但是朋友卻大多數時候都是會有的。

仔細想想,原版的電影裡面的劇情,的確如果要本土化,那需要改的地方真的就海了去了。

甚至可以說,全部都要推翻了重來。

比如,原版裡面的那幾個家庭,第一個家庭很富裕的家庭,而且一開始就提出了會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國人如果聽了肯定是會非常滿意,但是外國人的觀念卻和國內有著巨大的不同,所以,影片裡面的男主角果斷地PASS掉了這個家庭。

當然,也有可能是骨子裡,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記住自己,雖然嘴上說希望孩子能忘掉自己,但是作為父親,又怎麼可能捨得?

而這樣的家庭,那樣的一對無法生育的夫婦,如果真的收養了,那麼很大的可能真的會當親生的看待,那麼他們也有很大的機率會希望孩子忘掉過去。

後面的幾個家庭,也同樣如此。

那對連個公仔都要拿回來的夫婦就不提了,最後收養的那個獨生女人,如果換成是國內的話,任何一個父母怕是都不會把孩子給這樣的家庭來撫養。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其實並不是特別的在意,是否父母雙全之類的,但是對於國內的家庭來說,卻絕對是希望孩子能夠同時擁有父母的。

不止如此,按照國內的法律法規,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週歲以上。所以,這樣的人,在國內也根本領養不了!

再一個那個家裡已經收養了很多孩子的家庭,就更不用提了,那是歐美特色,在華國,想都不用想都知道不可能的。

越想,李易就越覺得,本土化改編,真的太麻煩了。

再加上這個故事人家原版的原型人物就是英倫那邊的人,所以,本土化改編的話,反而就有些不妥了。

當然,這樣的電影,如果李易想要運作到國內上映的話,肯定不難,而且不會有任何問題。

不過,這種電影,換成了西方背景的話,國人是否能接受?李易也不敢保證。

至於海外的票房,說實話,李易並沒有太大的信心。

畢竟,原版這部電影並沒有獲得什麼太好的成績,電影始終太過壓抑了。

不過李易就喜歡這種的電影,嗯,催淚系導演的名頭不是白叫的。

《默默無聞》或許可能比《婚紗》的票房潛力要差一些,商業屬性要差一些,但是論催淚指數,卻絲毫不弱。

說實話,催淚煽情的電影,或許未必是什麼經典之作,但是能催人淚下的電影,卻絕對不會差。

《默默無聞》記憶裡真的「默默無聞」大概也和影片本身的導演雖然有一點名氣,但是卻也是小眾的導演,而演員方面,宣發方面,可以說,都幾乎聊勝於無。更不用說這還是一部非好萊塢電影,自然而然地「默默無聞」也變成了理所當然。

到李易手裡頭,卻不同了,別看《怦然心動》國內有不少人叫囂著李易的神話破滅,可是實際上,這部片子在北美雖然票房不算多高,但是卻絕對不差。

迪恩影業這邊,詹姆斯·迪恩,當然更希望李易拍的是那種《第六感》這類的商業屬性比較濃郁的電影,但是不代表,他們就可以無視《怦然心動》這種電影了。

賺錢只是多少不同,反正都是有的賺。

更何況《怦然心動》的盈利能力就未必差了。

《怦然心動》雖然在北美院線方面,票房並沒有太高,但是在流媒體網際網路上點播率可是非常高的。

李易打消了本土化改編的念頭,不過,既然要改編自真實的事件,那麼一些準備工作就需要去做了,不過,這不需要他出面,只需要知會一下迪恩影業那邊就可以了。

他們操作這類的事情,不要太熟悉。

更何況,也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因為這次的事件和其他事件不同,這只是一個小事件,無關其他人。

李易開始著手「寫」劇本。

《默默無聞》這種電影,拍起來其實挺輕鬆的,因為是劇情片,當然,如此一來,演員的選擇就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