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到不錯,修成水泥路,以後幽州的鐵和煤,運輸就方便多了,只不過一年時間夠嗎?”李世民想了一下問道。

“時間肯定不夠的,不過也能節省不少時間。”長孫無忌盤算了一下說道。

“東海道出兵三萬,加上水師,直撲平壤,有一萬騎兵,高句麗人野戰想要吃下,並不容易;兵臨平壤,高句麗必然方寸大亂,大軍再從安市殺入,兩面夾擊,豈有不勝的道理。”李世民指著書桌上的地圖說道。

這副地圖已經放在書桌上很多天了,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攻打高句麗,需要多少人馬,如何行軍,他都考慮了很多遍。

“陛下,大軍兵臨平壤,雖然會讓高句麗上下震動不安,不過所冒的風險也不小,他們很可能集中大量兵力,和大軍決一死戰,如果五萬大軍戰死,即便攻下安市一線,也不划算。高句麗很多城池,都是易守難攻,那邊寒冷天氣的時間又長,即便每座城池都順利拿下,需要花費的時間也不少。而且從東海道運送大軍,水師恐怕得跑好幾趟,一但發生意外,兵臨平壤的計劃,都得擱淺。”長孫無忌耐心的分析道。

“你說這些,朕都考慮過,大軍到遼東,高句麗必然雲集大部分人馬到安市一線;水師隨後運送人到平壤附近隱藏,即便高句麗人提前發現,也可以直衝平壤,那時候平壤的兵馬應該不多,對他們並無太大威脅。”李世民擺擺手說道。

“朕不是楊廣,不會犯自大的錯誤,打下高句麗,朕有十足把握。”李世民自信的說道。

“臣當然相信陛下能打下高句麗,只不過臣覺得現在時機還不到,我們準備也不夠充足,攻打的話,傷亡肯定不小;如果能準備充足一些,到時候一舉拿下,也能展現陛下的風采。”長孫無忌點點頭很肯定的說道。

長孫無忌最後一句,說到了李世民心頭,他想御駕親征,不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給天下百姓看嗎?

一個是損失不小,一個是輕鬆拿下,他自然知道應該怎麼選擇。

“除了道路,船隻,你覺得還要做什麼準備?”李世民微微點了一下頭,思索著問道。

“冬衣,臣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冬衣,攻打高句麗,想要速戰速決,很不容易,畢竟他們城池眾多,一路打過去,花費的時間可不少。即便打下來,也得治理,這就需要足夠的冬衣。除了衣物,就是大夫,臣覺得王牧這一點做得很好,他無論到哪裡,都安排了不少大夫,甚至在行軍途中,那些大夫還要教隨行的民夫,讓更多人懂得如何救治傷員。除此之外,可以安排工匠,提前去漁陽,製作攻城器械。”長孫無忌回答道。

“嗯,有道理,具體應該如何做呢?”李世民點頭問道。

“冬衣需要羊毛,羽毛,這一點可以向姑復要一些,他們那裡養殖的家禽非常多,可以支援一些。大夫的問題也好辦,御醫肯定懂得治療外傷,教一批人出來,應該很輕鬆。”長孫無忌建議道。

“這事交給你去辦,朕就再等一年,明年之後,朕要御駕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堅定的說道。

“臣遵旨。”

“朕在新年之後,給承乾加元服,你覺得太子妃選何家女子為好?”李世民擺擺手問道。

“太子妃一事,事關重大,臣覺得可以多挑選一些,再從中選出最合適的。”長孫無忌建議道。

“這裡沒有外人,你是承乾的親舅舅,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李世民眉頭微微一皺說道。

他可不相信長孫無忌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知道躲不過,長孫無忌在腦子裡迅速過了一遍想法,確定沒有問題,這才開口說道:“太子身為國本,太子妃關係著大唐的未來,臣以為,最好不是大世家的女子,又不能太弱,不然將來容易受氣;當然,舉止端莊,知書達理,聰明賢惠是必須的。”知道長孫無忌不會明確的指出那一家的女子合適,李世民也不強求,微微頜首說道:“朕聽聞秘書臣蘇亶長女,端莊秀麗,又知書達禮,輔機你覺得如何?”

“蘇家是書香世家,蘇勖又是陛下舊屬,一向忠心耿耿,臣亦聽聞蘇亶長女族茂冠冕,言容有則,想來應該不錯。”長孫無忌想了想說道。

對於太子妃來說,只要不是五姓七望,關隴八大家,他都覺得沒有問題。

如果是頂級大世家,以後難免要有爭鬥,這是他不能容忍的。

“嗯,你也考察一下,還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李世民微微點頭說道。

“臣遵旨!”長孫無忌再次躬身施禮。他明白其實李世民已經做了決定,和自己商量,只是暗示他的決定,好在朝中支援他的決定。

太子妃是以後的皇后,將來的後宮之主,想要獲得這個位置的人可不少,李世民也不可能一言而決,必須要禮部獻上名單,在朝堂商議。

李世民暗示了長孫無忌他的選擇,到時候長孫無忌就該帶頭支援,而有長孫無忌的支援,像房玄齡,杜如晦這種聰明人,自然就明白就李世民的意圖。

“陛下不會罷休的。”離開皇宮,杜如晦有些擔憂的說道。

“陛下心裡其實清楚的,他暫時不會再提。”房玄齡說道。

“可是也拖不了多久。”杜如晦苦笑一下說道。

“這也是遲早的事情,大家心裡不都清楚嗎?既然是遲早的事情,我們早點做準備不是更好嗎?”房玄齡笑著說道。

“那到也是,既然陛下已經下定了決心,我們這些臣子,自然得盡力支援。”杜如晦揉揉額頭說道。

“征伐遼東,事關重大,以我對陛下的瞭解,他恐怕不會讓李靖領兵,這才是讓我最擔心的。”房玄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