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造紙大成(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初在朝堂之上反對曹植這項陳策的人,如今才發現原來曹植的重賞之法才是對的。而少府.辛毗和大司農.趙儼,這兩位當初反對聲音最大的人,如今卻成了這一良策,最忠實的擁護者。並且在對於商賈一事之上,最為上心。
當然事實證明他們做的也沒錯,不僅僅是紙張急需一事上得到了緩解,更重要的是,朝廷的賦稅在這兩年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這樣朝廷也就可以,從國庫中拿出更多的錢財,去恢復北方各州的發展,以及做其它的事情了。
不過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治標不治本。真正想要徹底解決紙張的需求,最終還是需要用改良紙張這一方法,將其得到徹底解決的。
韓公至離世之後,曹植便一直在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在進行紙張改良上的實驗,可剛剛有所苗頭,便備突如其來的公孫淵叛亂給打斷了。最終被迫北上,前往洛陽,與丞相.鍾繇一起,輔助太子曹睿鎮守帝都。
去年中秋節過後,才堪堪從洛陽返回了荊州江陵城。重新研製這紙張改良。春去秋來,如今又過去一個整年了。
這期間,在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再失敗之後,
(本章未完,請翻頁)
時至今日曹植在這紙張之上,終於功成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江陵王.曹植最終以兩鬢斑白的代價,換來了造紙術上的跨時代進步。
荊襄之地物產豐饒,各種做紙的原料也是信手拈來。如今桑皮、藤皮竹、檀皮、麥杆、稻杆等,都已經為了造紙的原料。
而且曹植在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之後,已經將各種原料用作造紙一術上的完整工序、配比、時間等,都已經摸索出來了。
在紙張被改良成功的第一時間,曹植便將這些方案編製成冊,發往了帝都洛陽,並同時將這些分發給了其他州郡。
與此同時,曹植還研製出了,適合作畫的宣紙。得到了天下愛作詩、畫畫計程車字門的青睞。
造紙一術功成,從此造紙成本大降。
天下各州,再也不缺紙張使用了,而且百姓們也都能用得起紙張了。天下寒門士子和普通百姓,無不奔走相告。
而在紙張剛剛改良完不久,曹植又將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另外一項大事上面。只是對於這位江陵王大人的天馬行空,其餘眾人暫時還看不出來罷了。
要知道,現在的書籍,大部分都是由人手工謄寫在竹簡和絲帛之上的,因此傳世下來也比較費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古籍都是孤版,沒了也就絕世了。
雖說在百餘年前就有了蔡侯紙,但紙張畢竟還是比較昂貴,沒有辦法完全作為書籍傳世之用。如今,江陵王.曹植改良了紙張,書籍拓印也就方便了許多,也更加容易傳世了。
只不過,自先秦以來,這文章傳世,便是人們手工謄抄在竹簡之上的,只有一少部分是寫在絲帛之上的,因此無論是儲存還是轉運都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相傳,漢武劉徹,每天所需要批閱的竹簡奏章,就重達一百多斤。到後來,漢明帝時,蔡侯紙的出現,才慢慢的改變了這一習慣。但是,這紙張的使用終究還是因為其價格太貴,只侷限在了官府和富足人家使用。
這人工謄抄的習慣,一時之間還是改不過來,最重要的是,這當世也還沒有一個更為方便合適的方法。因此,在書籍傳播之上,速度還是太慢。
如今國學、私學興起,對書籍的需求肯定也會越來越大。要是光靠人工抄書肯定不行,那麼自然就需要另外一種更為快捷的方法。不然的話,別說學生士子了,就連書院教諭們的用書都不夠用的。
而咱們這位江陵王大人,能夠先天下人知道,事先改良紙張。自然也就能夠先天下人知道,書籍的謄抄和傳世方式的改良。
鐵馬鐙、苗.刀、陌刀,再到如今的造紙,甚至日後的書籍印刷之術。
要不然又怎麼會說,天下有才一石,他曹子健獨佔八斗呢。
只是這改良之法,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恐怕又需要這位大才子,耗費上幾年的時光,才能完成的了。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