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造紙大成(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魏黃初三年,公元237年,北方五胡的叛亂被平息之後,帝國再次進入了休養生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帝國在這平凡的生活之下,暗暗醞釀著無限的生機。
荊州,江陵城,州牧府內。
一個風采奕奕的中年人,此時正像一個陀螺似的,在府衙後院之內不停的旋轉著。此時那個人略顯疲憊,可是精神頭卻十分的充足。而這個人自然就是當今皇帝陛下的親弟弟,江陵王.曹植,曹子健。
只見那府衙的後院之內,林林總總放了不少的東西,竹簾、石灰、水、大鑊[huo]、青竹、稻杆、麻布......很顯然,這些都是造紙必備的一些東西。
在皇帝.曹丕繼位之初,就直接下了三道國詔,一是精兵,二是屯田,三便是興學。
這幾道詔書一下,天下各州,莫不爭先響應。至於精兵和屯田,早在五年之前,天下一統之時便已經開始了,相對不算太難。
可這興學相對而言,就要麻煩一些了。
不過好在天下人都懂得,學而優則仕的這個道理。所以無論是在朝堂之上也好,還是民間的普通百姓、商人、販夫走卒之間也好,甚至是各大名門氏族間也罷,都認可這個國策。
可就在一切順風順水發展的時候,那遼東的公孫淵卻率軍發動了反叛,這些事情,便也就被迫擱置了。
不過由於朝廷的極力反撲,公孫淵為首的五胡叛亂,才被強行的控制在了北方的雍、涼、幷州和益州北部,而其他州郡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這次叛亂雖說轟轟烈烈,但對於帝國而言,並未傷到根本。
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平叛之後,天下再次安定,這興學一事,自然而然便也就重新拾了起來。
因此,各州郡的學館建造的還算順利。
尤其是以冀州信都書院為首的私學,更是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而且那信都書院,顯然已經有了天下私學之首的趨勢。
就連那出身博陵崔氏的冀州刺史.崔琰,如今都已經因為信都書院的事情,入朝擢升成為了九卿之一的廷尉了。
在進入了大魏黃初三年之後,各地的私學和國學館,便也陸陸續續的開始建造完成了。
而這校館的建立完成,便意味著入學的適齡少年,和士子們便多了起來。同時,也就意味著對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需求,也就多了起來。
而當初江陵王曹植和太中大夫.韓暨韓公至,所擔憂的事情如今果然一語成讖。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這些矛盾必將會被激發。
《中庸》之中,聖人曾言,“至誠之道,必有先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而這二位雖未至誠,可也因為已經在至誠的路上了,所以對此才會對這將來所發生的事情,有所未卜先知。
(本章未完,請翻頁)
早在黃初元年,朝廷剛剛下發興學詔令的時候,二人便有所警覺。於是在一起商議著,要相伴改良紙張了,就是為了應付日後所要發生的事情。
只是可惜那太中大夫.韓公至,終究年事已高,尤其是漢刀的改良,已經徹底耗盡了這位老人的心血。於是,在興學令剛剛下發後不久就去世了,如今只剩下了曹植一人苦苦支撐。
也正是因為如此,江陵王.曹植今年才堪堪四十餘歲,雖是曹氏三兄弟中年齡最小的,可是看起來卻是面容最為憔悴蒼老的。經過這兩三年的艱苦熬戰,他的兩鬢竟然有了些許斑白。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紙張改良一事上,今時今日已然功成。
如今各州的國學館都已相繼完成,對於書籍紙張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即便此時紙張改良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但是也需要時間投入實踐才成。
而韓公至老先生早有先見之明,在當初在改良紙張的同時,曹植和韓公至二人便已經聯名上書,請求朝廷放寬對商賈的限制,以解決這燃眉之急。
因此在這幾年裡,中原和南方各州,便相繼出現了很多商家,同樣造紙坊也就多了起來。也算是暫時延緩了,紙張對市場的急切需求。
也正如當初他們所預料的,朝廷放寬了對商賈的重稅圍困之後。民間的商事也逐漸的活躍了起來,商賈們都願意藏貨於市,一時間整個中原和南方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狀態。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當然,這其中不乏一些奸商趁機斂財。不過帝國初建,又剛剛推行了九品官人法,朝廷和各州郡的吏治還算澄清。所以,沒過多久,那些不法商人都被繩之以法了,市場大的形態還是往好的方面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