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鍾郭合謀(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涼州的郭瑀隻身赴敵營的時候,益州這邊也沒有閒著。
自叛亂以來,益州蜀地郡的駐軍,由於沒有防備,被氐[di]族的符柔萬年打的節節敗退。還沒等反應過來的時候,蜀地郡和陰平郡就已經全境陷落了,而且叛軍的兵鋒毅然直指成都。
年輕氣盛的鎮西將軍兼益州刺史.鍾會,哪受過這樣的委屈,當即點了精兵一萬就向北撲去。沒想到在半路之上,卻中了氐[di]族首領.符柔萬年的埋伏,一陣慘烈的廝殺過後,鍾會麾下的兵馬損失了一大半,才堪堪狼狽的逃回了成都。
按理說如此大勝之下,換做誰也會乘勝追擊,趁勢拿下成都城的。
可那符柔萬年不知搭錯了那根筋,竟然沒有選擇乘勝追擊。即便他手下的將領們紛紛進言,最後都被他的一番說辭給擋了回去。
“此戰已是大勝,即得隴復望蜀乎?兵法雲,‘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再說了,雍涼之地的十之六七,已經在我們手裡,益州的成都城,也遲早是我們的囊中之物。如今,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儲存實力,等羌族和鮮卑人到齊了,再一起南下。總不能苦都讓我們吃了,可戰後享福的時候他們又來了吧。”
氐族的一眾將領,聽到這裡,就算心中有所不願,也不能再說什麼了。
其實鍾會敗退回成都的時候,城內已然民心大亂,如果符柔萬年此時趁勢而進,就算付出一些代價,一鼓作氣拿下成都也不是一件難事。
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
戰場之上戰機稍縱即逝,符柔萬年沒有在士氣正盛的時候,繼續追擊,反而選擇了龜縮防守,再想找到這樣的良機可就難了。
鍾會敗回成都之後,當時其實也怕氐族人趁勢南下,到時候成都如若有失,那他則萬死難辭其咎。於是,他在回城的第一時間就是緊急佈置城防,並迅速向漢中、巴郡、廣漢等郡派出快馬,催促各郡郡守的援兵再快一點,儘快的向成都城靠攏。
可是一直等到距離最近的廣漢郡太守,親率一萬五千援兵抵達成都的時候,也不見叛軍來襲。心中納悶萬分的鐘會,於是將遊弋在成都周圍的探馬斥候,又向更北的地方撒了一撒,才發現了事情的端倪。
在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之後,鍾會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這符柔萬年看了幾本兵書,還真把自己當成光武帝劉秀了?”
話雖這麼說,可十數日之前的大敗,他依然記憶猶新,並沒有冒失的僅率領手裡的兩萬大軍,就揮師北上。
他在等另一支援兵,更重要的是,他在等一個人,一個絕對能幫助他改變戰局的人。
而這個人就是,平西將軍兼巴郡太守.郭淮,並掌巴郡、漢中兩郡的軍事,也是益州軍界當之無愧的二把手。
自建安三十五年王平戰亂被平息之後,原巴郡太守鄧芝,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便遷任庲[lái]降都督,並率領著一眾舊蜀大軍,駐守南中去了。
而郭淮自然而然的,便兼任了巴郡太守,並率領的一眾人馬,東去巴郡駐守了。
郭淮早年間曾追隨故徵西將軍.夏侯淵,和故振軍大將軍.張郃鎮守關中十數年,對羌、氐兩族的習俗事物都比較熟悉。最初,更是因為平息了一次氐族的暴動,才當上了後來的雜號將軍。
只不過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箕谷一戰,他敗給了當時的蜀國大將.鄧芝,延誤了戰機,隨即又被降了幾級,要不然現在鍾會鎮西將軍的位子就是他的。
郭淮在關中和雍涼之地的胡人族中,頗有威名,就連羌族現任首領.姚士祥都與他私交不錯,而且見到他還要禮讓三分呢,因為郭淮長其幾歲,每次見到郭淮,他都是以兄長相稱。
終於在十月份的時候,平西將軍.郭淮率領著兩郡的三萬大軍,氣勢洶洶的來到了成都。
可鍾會發現,郭淮的臉上除了應有的怒氣之外,還摻雜了一絲絲的悲憤。鍾會雖然年輕,但也知道郭淮曾經的一些個往事,自然也知道郭淮和羌族姚士祥的關係,想必他的那絲絲悲憤應該就是為了姚士祥那個故友吧。
於是在到成都後的那天晚上,鍾會便以商議軍機要務的名義,將郭淮單獨約到了刺史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