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黃初大徵(第1/2頁)
章節報錯
曹丕聞言隨即哈哈大笑,“子廉(曹洪)叔父所言,甚合我意。當日朕下旨令京兆尹.司馬懿於揚州督造戰船就是為了今時今日啊。
昔日裡,東吳造船出使遼東,往往選擇夏日,因為那個時候,海上風力最小,最適合航行。更何況昔日東吳水師最為強大之時,孫權也不過是在夏季相對風平浪靜之時,派出了堪堪萬餘人的船隊,出使遼東樂浪。
而且如果是放在往日裡,我等自然是不敢在冬季航行的。但如今,我大魏已經有了寶船,四季遨遊深海均不在話下。那遼東.公孫淵絕對想不到,我大軍竟然會在冬季航行。據揚州和荊州那邊近日的抵京的信使來報,經過數個月的趕工,我大魏水師此時已有這類寶船二十餘艘,再加上舊時的一些戰船。
很快就可以從荊、揚、徐三州抽出一十五萬大軍北上。若是朝廷調兵走陸路北上,最少需要百日,可要是走水路的話,五十日足以。等我大魏的評判大軍屆時突然出現在叛軍身後之時,想必他們定然會魂飛魄散。哈哈......”
眾臣聞言,也隨即跟著皇帝哈哈大笑。
而眾臣之中此時只有一個人沒笑,而且那人眉頭微皺,似乎在思索著什麼,而那人居然是站在群臣首位的丞相.鍾繇。不過想想也是,在這種時候還能夠不驕不躁的保持冷靜,才不愧為大魏丞相。
皇帝曹丕剛剛所說的策略,當然不是他自己一個人想出來的。而是早在中秋節的那天晚上,他就與鍾繇已經謀定了的。
皇帝曹丕看著臺下的鐘繇,隨即開口問道,“丞相,對此事可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嘛?”
鍾繇沉思片刻,緩緩開口說道,“陛下此策,老臣深以為是。欲治兵者,必先選將。不知陛下對此次領兵北上的人選,是否已經選定。”
曹丕正要開口,可似乎想到了什麼,於是反問道,“丞相可有合適的人選啊?”
鍾繇見皇帝竟然反問自己,心中不免微微一驚,難道皇帝陛下這一次,是想要用一個新人不成?
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而是接著淡淡的說道,“徵東將軍夏侯尚,有勇有謀,智略深敏,謀謨過人。且鎮守揚州多年,鹹有效勞,必可勝任此職。”
殿下的眾臣們聞言也紛紛點頭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夏侯尚似乎也是最佳的人選。
可沒想到,對鍾繇向來言聽計從的皇帝陛下,這次竟然破天荒的搖了頭,“我也有一良選,丞相可以參謀一二,那便是在揚州督造寶船的京兆尹.司馬懿。”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就連鍾繇也都皺起了眉頭,只見他略有所指的說道,“陛下,那司馬仲達,雖然聰慧,可自從入仕以來,從未掌過兵啊。”
最後的半句上,鍾繇刻意加重了一下語氣。
昔日曹操在世之時,他們三人曾經坐在一起討論過這個司馬懿,都覺得此人的鷹視狼顧之相不適合掌兵,若要是讓他掌了兵日後恐會生亂。
皇帝.曹丕自然知道鍾繇所指的是什麼意思,可他依舊微微一笑道,“丞相所言有理。不過揚州不比荊州,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徵東將軍如果率大軍北上的話,州內的山越之賊,定會趁機叛亂,屆時又有何人能夠治之?因此朕才想著讓京兆尹領兵北上,留徵東將軍鎮守荊、揚二州。”
既然話已經說到這裡了,說明曹丕已經下定了決心,鍾繇自然也就不能再說什麼了。畢竟皇帝才是“皇帝”,既然話已出口,又怎能收回呢?
即便與自己心中所願不符,可既然事實已成定局,自己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堅決的服從和執行,
此言一出,承明殿內的眾臣,頓時又開始交頭接耳了,因為剛剛皇帝所說的不是鎮守揚州,而是鎮守荊、揚二州。如果夏侯尚,兼領著鎮守荊州,那麼荊州牧.江陵王.曹植,又置於何地?難道說......
忽然,殿內一下子陷入了可怕的寂靜之中,因為群臣們幾乎同時想到了一個傳聞。
曹丕看著臺下的眾人,嘴角不經意的一勾,看來他們應該想到自己接下來要說什麼了。
只見皇帝大袖一揮,隨後穩穩的站了起來,面色肅穆的朗聲道,“眾位愛卿,如今萬事具備,是到了平定賊寇的時候了。朕,決定,御駕親征!”
最後的一句,曹丕幾乎是,咬著牙一個字一個字說出來的。
即便眾臣的心中已經有所準備了,但是當確切的聽到了這個訊息之後,一時還是難以接受。
畢竟大秦始皇帝以來,以九五之尊御駕親征之事,向來不多。
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曾經御駕親征過,那是因為他們是馬上奪得天下的開國皇帝,因此並未有人覺得不妥。而在大漢立國四百餘年間,除了他們這兩位君王之外,幾乎就沒有其他君主御駕親征過了。
大魏太祖武皇帝曹操,倒是常年領兵征戰四方。可一來他算是周文王之流,二來他在世時最大也不過才是魏王,而不是皇帝。
想到這裡,眾臣們自然也就有部分大臣,要出來勸阻了。
可不待他們說話,便見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然後率先說話了,“老臣鍾繇,附議。”
“臣,曹洪,附議。”
“臣,曹真,附議。”
“臣,辛毗,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