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方有五胡(三)(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比較奇特的是,氐族與鮮卑、羯族、羌族都不太一樣,準確點來說,它並不能算是一個胡人部落。
他們自稱“盍[he]稚[zhì]”,“氐”為它族對其之稱,進幾十年來,他們也才逐漸以氐人自稱。
氐族,並非遊牧民族,同漢民族一樣都是農耕民族,而且姓氏皆為漢姓,族群漢化程度非常高。他們能夠種田、織布,同時兼事畜牧業,畜養豬、牛、馬、驢、騾等。而且他們也會學著中原漢人,讀書識字,設立自己的小朝廷,封候拜將。
早年間,群雄割據,爭戰連年。氐人區介於曹操、劉備之間,往往成為兩者爭奪人力物力的物件。他們也因此得到了許多幫助,趁機而起。
現如今的氐族人首領,叫做符柔萬年,現年四十八歲。
氐族雖說不像羌人那樣部落眾多,可是也不算少,大體上有四顧勢力。而符柔萬年,昔日裡只是其中一個部落的氐帥。
十數年來,他左右逢源,拉攏打壓,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成功的統一了氐族部落。此人身長八尺,容顏瑰偉 ,雅量瑰姿,極度崇尚漢文化。
頗
(本章未完,請翻頁)
知兵法要義,是胡人中為數不多的文武全才。
可以說算是一個完人,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如今已經四十八歲了,可他的那些個妻妾們卻沒能為他生一個兒子。儘管他的那些個女兒,幾乎各個美若天仙,但在這種亂世,長得太漂亮或許也是一種罪孽。
————————
在帝國東面的最後一胡,乃是高句麗。
高句[u]麗現任的國王,名曰高談德。準確點來說,高句麗並不是他自己統一的,而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的,而那個人就是如今遼東地區的實際掌控人—公孫淵。
高句麗部落,共有人口五十餘萬,步卒、騎兵共五萬餘。用來裝腔作勢或許還可以,但是要真說戰力的話,恐怕就等於魏軍的一萬普通士卒而已。
不過這幾年,在公孫淵的扶持下,戰力也提升了不少,從一萬魏軍的戰力,變成兩萬了。
遼東半島自中平年間以來,就一直處於一種比較特殊的狀態。
公孫一族,對帝國朝廷雖然明面上沒有說怎麼著的,可實際上已經是聽調不聽宣了。
公孫氏首任掌門人,公孫度。原本只是大漢幽州.玄菟郡下面的,一個小吏而已。後來經同鄉徐榮推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到任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使令行政通,羽翼漸豐。
早就來不久,中原地區董卓亂起,各地軍閥無暇東顧。公孫度就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繼則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儼然以遼東王自居。
再後來,公孫度年老體衰,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任了遼東太守,可實際是依然是遼東的實際掌權人。
他即位的時候,恰逢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兄弟因為勢窮力孤,而投奔了他,隨之而來的還有冀州的萬餘兵卒。
可是沒想到,公孫康竟然陰謀設計,殺掉了他們,並將二人的頭顱送往了許都曹操處。並藉此請罪,自消遼東侯一爵位。
當時的曹操還是司空,並且中原各地還有各地豪強,諸如袁術、呂布、劉表、孫權、劉備等人的割據存在。無奈之下,曹操順水推舟,進封他做了左將軍,封襄平侯,並令他節制遼東數郡的軍政事宜。
這下公孫氏一族,更有了名正言順的招牌了。
後來,曹操兵敗於赤壁,孫權割地自立並稱帝於東吳,曾經派使者並金銀財物,從海上出使遼東,欲封公孫康為燕王,想著邀約公孫康一同攻打曹操。沒想到公孫康留下了財物,卻又把使者的人頭送往了許都。
再後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在公孫康的一頓巧言善辯之後,孫權竟然原諒了他,並私下與他一直有著貿易往來,要不然當時吳軍部隊裡的遼東戰馬又當作何解釋呢?
總不能是那群馬如鮮卑一樣,自己飛過來的吧?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