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方有五胡(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帝國西面的兩胡,是羌族和氐[di]族。
羌人的歷史比較悠久,早在上古商周時期,便活泛在雍涼一帶了。比如世人皆知的義渠國,便是羌人所建立的。
羌人勢大,當時中原六國為了對付秦國,每次合縱連橫的時候,都會遣派使者前往義渠助力。而羌人與秦爭鬥一百多年,也一直是當時秦朝西陲方向的很大一個隱患。為此,秦國的歷代君王掌權者,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就比如在秦昭王時期,為了安撫這個義渠王,秦宣太后.羋[mǐ]月,不惜犧牲色相,而且還給這個義渠王生了兩個孩子,最終才使得義渠,在十數年見不曾對大秦用兵。當然,最後這個義渠王死在了秦宣太后的石榴裙下,那兩個孩子也被羋月親自下令誅殺了。
羋月為此委曲求全長達三十餘年,而在義渠王被誘殺於甘泉宮後,秦國藉機發兵攻打義渠,存在了五百餘年的義渠國,也就此滅亡。義渠的領土併入秦國,大部分羌人也被迫撤離了自己世世代代的領土,也有一小部分人選擇進入了秦國與華夏相融。
再後來,到漢武大帝的時候,朝廷為了削弱羌人的勢力,以及斷絕他們與匈奴人的聯絡。特意在河西走廊上,設立了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也就是現在的涼州四郡,並設立了護羌校尉,爾來三百餘年矣。
現在的護羌校尉,正是前涼州別駕,當今的涼州刺史.鄧艾.鄧士載。
曹丕西遷洛陽之後,接受了朝臣們的建議。將往日的涼州一分為二。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獨立成為涼州,舊涼州別駕.鄧艾擔任涼州刺史,兼護羌校尉。東部的隴西,南安,廣魏,安定,北地等郡,獨立成為雍州,舊涼州刺史遷任雍州刺史,行事如左。
恐怕鄧艾自己都沒有想到,只不過區區三年,自己就從從六品的典農功曹,先是變成了從四品的武威郡丞,又到涼州別駕。而且僅僅過了數個月,在新帝繼位之後,自己就又搖身一變,成為了護羌校尉.涼州刺史,正三品的封疆大吏。
最重要的是自己是涼州的刺史,而不是其餘各州的刺史,其中厲害鄧艾又怎會不知呢?
自己所在的涼州,準確點來說是“河西走廊”,北面是鮮卑和羯族,南面是羌人和氐族,西面是西域各國,東面不遠便是帝國的舊都.長安。
帝國以及當今的皇帝陛下,對他的期望,不可為不深啊。
而羌人經過數百年與漢人的雜居、通婚、融合,此時的他們雖然還保持著自己遊牧的習慣,但是也會像那中原漢人一樣耕地種穀。
中平元年黃巾賊兵起事以來,羌人趁機恢復實力。如今雖說不比往日的榮光了,可整個部落下來,也有男女老幼三十餘萬,羌兵五萬餘人。
羌人的部落主要集中在,涼州的西部大山之中和高原之上,與北方草原的鮮卑隔川相望。而且多與漢人有商貿往來。常常會拿著自己部落的犛牛皮和牛羊之類的,去跟涼州的漢人置換一些糧食衣物。
當代的羌人首領,名曰姚士祥,現年三十
(本章未完,請翻頁)
九歲。
早年間,鎮西將軍.夏侯淵征討漢中之時。他曾隨著父親以及部落的族人們與漢軍一起作戰,而且與現在的平西將軍.郭淮在一個軍營。
而且二人的私交甚好,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惺惺相惜吧。
再後來,夏侯淵戰敗,姚士祥的父親也死在了漢中。曹操念其功勞,便將姚士祥送還了部落,並助其當上了部落首領。
沒想到短短十數年的光景,姚士祥竟然統一了部落,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大首領。
要知道羌人部落,可不像北方草原,羌人部落中林林總總的小部落真正是多如牛毛,諸如什麼婼[ruo]羌、發羌、犛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等等,簡直數不勝數。
這些部落中,有一部分曾經隨著蜀國的故丞相.諸葛亮,北征過關中,也有一部分保持中立,當然還有一部分跟隨張郃、郭淮抵禦過蜀軍的進攻。
而且羌人大部分都比較兇悍,只有武力征討,才能讓他們真正的心悅誠服。
由此可見,這羌人首領.姚士祥,能夠在短短的十幾年內,不靠外力就統一了整個部落,顯然也不是泛泛之輩啊。
姚士祥和郭淮,作為昔日的好兄弟,如今已經各為其主,甚至姚士祥已經成為了部落的大首領。
要知道個人之間的感情,在國家和部落的利益面前,往往並不是那麼可靠,只是不知道,這二位將來會走向何處。
......
氐[di]族,相對而言,實力與羌人差不多。
部落裡的人口大約也有三十餘萬,族兵五萬餘。也正是兩族勢均力敵不分上下,因此才能相對的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他們的部落主要分佈在羌族南面,益州的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