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公孫氏皆宵小之輩(第2/2頁)
章節報錯
後者聞言,也急忙撲通一下跪倒在地,誠惶誠恐的說道,“為陛下盡忠,為大魏效力,乃是臣的本分,臣又怎敢推辭?”
聽到這些,曹丕的臉上才顯現出一絲絲的笑意來,“好,陳群聽令。朕命汝為天子使者,再次持節北行,前往冀州.信都城,督冀、幽兩州軍事。愛卿責任重大,務必要安撫好冀州人心,決不可再讓叛軍南下冀州一步了。”
陳群聞言,急忙回覆道,“微臣領命,微臣必將盡吾之所能,決然不負陛下重託。”
吩咐完眾人之後,皇帝.曹丕又緊接著連下了數道聖旨,而且這幾道聖旨都是發往南部各州的。
第一道聖旨,是發往揚州的,令幽州刺史.夏侯玄速速北上,返回幽州,收攏殘軍,安撫民心。
第二道聖旨,也是發往揚州的,京兆尹.司馬懿不必速返洛陽,命其暫留揚州,行少府監丞事,督揚州各府工匠,以備不時之需。所有的寶船,暫時全部留在揚州,供朝廷徵用。
第三道聖旨,準確點兒來說應該是三道內容一樣的聖旨,分別發往揚州、交州和荊州。令交州牧.大司馬.曹仁、荊州牧.江陵王.曹植、揚州刺史.賈充,分別整備本州水師,以備不時之需。
可惜的是,大司馬曹仁,軟硬兼施的才搞到了三條寶船,這下又全被朝廷徵用了。
黃初元年的這個秋天,很顯然會是一個多事之秋。
待一切事情暫時告一段落之後,整個昭陽殿內又只剩下了曹丕和鍾繇兩人。
曹丕長嘆一聲之後,仰起頭看著屋頂,有氣無力的喃喃道,“伯父,我是不是錯了?我是不是不應該接受獻帝的禪位?這是不是上天對我大魏的懲罰?所以才有的遼東.公孫淵和胡人反叛,以至於我大魏的百姓
(本章未完,請翻頁)
,再次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聽完曹丕的話,鍾繇大吃一驚。他知道,此時若不幫曹丕解開心結,那麼這件事情遲早會釀成大禍。
想到這裡,丞相鍾繇急忙說道,“陛下此言大謬矣,萬不可將此間之事,歸咎於自身啊。要知道自上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他的宿命和氣運啊。
上古聖君禹建立夏朝,五百年後,氣數將盡,出暴君桀。
陳湯順應天時,起而攻之,建立商朝。
其後五百年,商紂殘害忠良,周武王代天伐之,建立大周。
再其後八百年,周朝九鼎盡失,始皇帝嬴政,順應天時,再次統一天下,建立大秦。
不曾想,強秦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建立大漢。
自大漢建立至今,已經四百餘年了,漢朝江山氣數已盡。所以才會有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率百萬之眾起義。
天下生靈塗炭五十餘年,幸得太祖皇帝英雄蓋世,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大漢的江山早就該亡了,要不然的話,別說遼東和北地了,現在應該是烽煙滿天下了。
話說回來了,太祖皇帝只是不想不願罷了,他但凡要是有一點兒不臣之心,哪裡還有大漢苟延殘喘。”
說到這裡,曹丕的臉色才稍微緩和了一些,鍾繇見狀趁熱打鐵的說道,“那遼東公孫氏向來奸惡,祖上也都是一些宵小之輩。
公孫淵之曾祖父.公孫延,本是觸犯了刑法的賤人,為了躲避追捕才避禍到了遼東.玄菟[tú]郡。
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yù]的兒子公孫豹少年早夭,而公孫淵的祖父.公孫度,那時也叫公孫豹,而且與那位早夭的公子同歲。因此得到了公孫琙的錯愛,才得以師學,當了一個小吏,後來因緣巧合之下才一步一步的當上了遼東太守。
後來他因病身故,其子公孫康(公孫淵父親)繼位,竟然妄稱遼東王。太祖皇帝派前將軍張遼,擊敗了他的部隊,他才俯首稱臣。可此人蛇鼠兩端,袁紹兒子念舊日情分投奔於他,他竟然賣友求榮,斬殺了二人。多行不義必自斃,因此不久之後他便壯年身故。
其死後,他的弟弟公孫恭(公孫淵叔叔)趁淵年少而奪位。這賊子,竟然想著叛上作亂,不曾想在遼西被當時的僅僅二十五歲的遼西太守.毌丘儉大敗。
兵敗之後,那公孫恭竟然成了閹人,也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再其後,公孫淵趁機奪位。老臣也曾多次提出趁機平定遼東,怎奈那個時候,南方還有孫權、劉備之患未平,一直拖延到了今天。
臣本打算,過些時日上書諫言,召公孫淵回京,然後趁機將其扣留在神都之內,另派賢臣前往遼東駐守。不曾想,那公孫淵竟然提前陰謀叛亂了。老臣作為百官之首,未能及時未陛下諫言,才導致我幽州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此臣之過也,還請陛下責罰。”
言罷,鍾繇猛然站起身來,就要跪下磕頭請罪。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