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元年,公元235年,夏,五月十九。

這一天晴空萬里,老天爺甚至捨不得灑出一片雲彩,為大地上的人兒遮涼。稍微有一絲風吹過,也是熱浪滾滾,吹得人臉龐發燙。

可即便是夏日的炎熱,也沒能阻擋住某些人的激情。

信都城外,南面官道之上旌旗滿目。州郡一眾大小官員們,此時都在路旁的林間簇擁而坐,似乎是在等什麼重要的人物。

早上巳時方過不久,遠遠便看見,有一隊數百人的隊伍,浩浩蕩蕩的由南向北而來,那便是他們要等的貴人。

“快快快,來了來了!”

眾人聞言急忙從林間樹下站起身來,隨後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官道兩旁。一時間整個路邊鴉雀無聲,隱隱只能聽得到那夏蟬的嘶鳴。

少時,那支數百人的車隊便來到了身前。

只聽得路旁為首一人高呼一聲,“臣,冀州刺史.崔琰,攜信都城全體官員,恭迎貴使.司徒大人。”言罷,隨即帶著身後的一眾官員們,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

那遠道而來的隊伍,自然就是奉天子命,持節巡視北部各州的司徒.陳群。

自四月的那一日,丞相.鍾繇和皇帝.曹丕密談完之後不久,司徒.陳群和司空.華歆便離京了,二人一北一南奉命持節而去。

而司徒.陳群代天巡視的第一站,自然便是這冀州州府.信都城,因為這信都城裡有一所讓皇帝.曹丕都讚賞不已的“信都書院”,而且陳群此次前來,還帶來了皇帝欽賜的牌匾。

而天子使者巡視的訊息,自然早早的便到達信都城。,冀州的眾位官員,尤其是崔氏一脈的人,無不歡喜雀躍。“信都書院”能夠被皇帝欽賜墨寶,並敕造了牌匾,那可是無上的殊榮。因此也才有了,方才的這一幕。

只見那有著雲羅華蓋的馬車,隨即穩穩的停下來。

有一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朗眉星目的人,持節慢慢的從車上走將車來。隨後將手中符節遞給了從一旁的宦官,並從他的手裡接過一道聖旨,緩緩舒展開來。

此人自然便是那持節使者,三公之一的司徒陳群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慷慨於民,營造信都書院,深得朕心。朕特賜下墨寶,願爾等.......”

聖旨自然還是冠冕堂皇的那一套,先宣揚了冀州崔氏兩脈的功績,著實有功於民什麼的,再然後賜下牌匾,以茲鼓舞,願你們再接再厲什麼的。

“臣等,謝陛下隆恩。”

“哈哈哈,季珪兄(崔琰,字季珪)快快請起,如今正事已畢,諸位無須再如此多禮。”說罷,陳群上前一步,將地上的崔琰虛扶起來。

崔琰誠惶誠恐的說道,“有勞聖使,不避炎夏酷暑而來。我等已在城中擺下酒宴,特為陳大人接風洗塵。”

(本章未完,請翻頁)

言罷,卻見那陳群微微擺手說道,“誒,吃飯不急,還是勞煩季珪兄先帶我去看看那,聲名滿洛陽的‘信都書院’吧,老夫可是早已迫不及待了呀。哈哈...”

崔琰微微低著的腦袋眉頭微皺,“呃...不瞞大人,那信都書院在城西山腳下,距離此處尚遠,恐怕......”

“無妨無妨,好飯不怕晚,還勞煩季珪兄差人於城內通傳一聲,什麼時候我們看完了書院,什麼時候再回城開筵如何?”

“遵聖使令!”

......

一個時辰之後,陳群、崔琰一行人,便來到了城西太行山腳下的信都書院。

不過此時書院正在營建之中,狼藉一片,還不能稱之為書院。無數的工匠們來來往往進進出出,再加上那伐木聲,叮叮噹噹的敲擊聲,好不熱鬧。

只見這信都書院的建址,東面距離信都城城郭,約摸著有七八里的路程,就算是走路,小半個時辰也就從城裡走過來了。而西面則毗鄰太行,山幽林靜,風景秀麗,確實是個讀書的好去處。

整個書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長約百餘丈,東西長約五十丈,建成之後,足可容納學子千餘人。雖然比不上洛陽的太學和國子學那般恢弘壯麗,可對於一州一郡,甚至還是一個私人書院而言,氣勢足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