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信都書院(第2/2頁)
章節報錯
崔昶聽到這裡還是一頭霧水,不禁疑問道,“季珪兄所說的這些,我等自然知曉。可那與我等今日前,來有何干系啊?”
崔琰聞言,嘴角不經意的一勾,“子度兄可知,我博陵和清河兩脈,共有多少人?”
崔昶還是不知其所以然,但稍微思量了一下之後,還是開口說道,“具體人數,老夫沒有仔細算過。但粗略的估計下來,我三族之內的族人,五六千人還是有的。”
崔琰肯定的點點頭,接著問道,“那子度兄可知,我冀州共有多少人啊?”
崔昶接著說道,“建安三十年,天下方定之時,我冀州有戶三十五萬餘,人口一百三十餘萬。如果再加民間和各大氏族,所隱瞞未報於朝廷的,當不下二百萬之巨。經過這五年來的修養聲息,再加上南遷的胡人匈奴,此時我冀州境內當有人口最少三百萬。”
聽到這裡,崔琰面帶微笑的說道,“子度兄,果有賢能,對我冀州境內之事,瞭如指掌。不知道子度兄,有沒有發現,我崔氏一族雖然號稱冀州第一大豪門氏族,不過也才區區五六千人,其中能有才能的讀書子弟就更少了。但是,我冀州有人口三百餘萬,我崔氏一族的人於這洋洋三百萬而言,也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清河.崔昶似乎有些明白崔琰的意思了,“還請季珪兄解惑,我等願聞其詳。”
崔琰隨即站起身來,一手負在身後,一手半垂在胸前,開始在堂中的每個族人跟前緩緩走過。
(本章未完,請翻頁)
“興學,興學。所興的不當只是朝廷和各州官府的國學校館,自然還應當有民間之校館。今日特意請子度兄,和諸位族人們前來,正是為了創立屬於我崔氏一族,自己的校館之事。
我冀州共有百姓三百餘萬,想要讀書卻沒有能力負擔的寒門子弟,更是數不勝數。這各郡縣的國學校館,自然是無法承擔如此多人的。
所以,我崔氏一族,即使創辦了自己的校館,想來朝廷只會讚賞我等識大體,而不會怪罪我們。
諸位想一想,那些進入我崔氏校館的人,可以說就是我崔氏門生了。就算一百人中,將來只有一人進入了太學,或者國子學,那他也是我崔氏的人。
我等創立校館,正是為了我崔氏一族的後世基業,而聚冀州的寒門之力,為我所用。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堂內此時早已經是鴉雀無聲了,或許他們並沒有想到,除了自家繁衍生息,開枝散葉之外,還可以如此這般借用外力,來充實家族的力量。
終究還是崔昶先反應了過來,“季珪兄之策,過於驚世駭俗,族人們一時未曾反應過來,還請見諒。不過老夫以為,此事必然會有隱患,但對於我崔氏而言,利大於弊,此事可行。”
堂內眾人,無不面面相覷,雖然有些人還是有些擔憂,但此時博陵、清河兩脈的族長都已經認可了這一舉措,自然也就不再推阻。
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不管心中是否願意,可既然已經決定了的事情,堅決的執行便是。
崔琰心中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在長呼了一口氣之後,不緊不慢的接著說道,“多謝子度兄。老夫以為這創立校館,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還需要長年累用的積累。可以現在首府這裡創立一所,若日後成效不錯,我等可以再於其他郡縣創立。
另外,老夫將這校館之地選在州府.信都城,而不是博陵和清河。也是為了向世人和朝廷,彰顯我崔氏一脈清正之心,旨在興學。所以這校館的名字,就叫‘信都書院’。
而我書院的主事之人自然不能用祭酒的朝廷官名,老夫思慮過後,可以將其稱之為院長。不知諸位對此意下如何?”
崔昶此時已經聽痴了,情不自禁的喃喃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朗朗書聲盈滿院!書院?一院之長,果真好名字啊。”
當崔昶還在發呆的時候,只見那崔琰又開口說話了,“另外,還勞煩子度兄,擔任這‘信都書院’的第一任院長,還望世兄莫要推辭啊!”
崔昶良久之後才緩過神來,隨後向著崔琰深深一躬,“昶,率全體族人,謝過季珪兄。”
而堂內的眾人,此時也紛紛站起身來,真心誠意的向著這位族長深深一躬,久久不肯直起身來。
多年之後,“信都書院”執天下私立書院牛耳,崔氏一族的聲望也早已傳揚四海。
而那個曾經叫做崔琰的人,也被天下所有讀書人所知曉。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