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遷都&興學(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看,所以說這才是咱們當今陛下的聖賢之處啊。這春耕啊多在三月清明前後,而陛下特意選在了二月,就是為了避開春耕的農忙。皇帝還陛下特意下了明詔,如果今年三月開春之前沒有搬完的衙門,就明年再搬,萬不能耽誤春耕。而且啊,此次徵召的十數萬民夫啊,朝廷可都給發餉的呀。”
“是嗎?那我一會兒也趕快去報名去。”
“走,咱們趕快去,晚的話就趕不上了。”
......
黃初元年,公元235年,春,三月。
在經歷了一個來月的忙碌之後,大魏的都城終於從許都遷至了洛陽。當然為了避開農忙,還有一少部分的府衙要到明年才能搬遷了,不過總體上並不影響朝廷的運轉了。
三月初九,大魏遷都後的第一次朝會,在洛陽大殿上正式召開,在朝的滿朝文武自然也是全部到齊。
大魏皇帝.曹丕,高高的坐在那龍椅之上,頗有威嚴。
只見他緩緩開口道, “昔日太祖武皇帝在時,曾下令各郡縣齊修文學,縣滿五百戶必置校館,舉各鄉之俊傑入學,以致孔孟之道於不墜,禮儀仁讓之風於不絕!今,天下安定,民生興旺,即日起,縣滿三百戶置一校館,各鄉適齡青年均可入學,以揚我大魏國威。”
曹操臨終之前,在許都郊外曾經跟他推心置腹的深談過一次。
當時曾經告訴過他,為大魏的長治久安。當今天下除了與民休養生息之外,還應當廣起天下仁人志士。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興學,要讓天下更多的人都有書可讀,因此才有了今日朝堂上的這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幕。
“陳司徒。”
殿內的新任司徒.陳群,手持象牙笏[wù]板,應聲而出,“微臣在。”
皇帝.曹丕滿臉微笑的說道,“陳司徒,這教化之事,向來是你司徒府的事物,愛卿要莫辭辛勞啊。”
陳群聞言,即刻信誓旦旦的說道,“請陛下放心,微臣定不辱命。”
曹丕隨即微笑著點點頭,似乎對陳群的應對很是滿意。接著他的目光向殿內掃視了一圈,最終在以為鬚髮皆白的老人身上停了下來,“丞相對此,可還有所高見和補充啊?”
只見那人站位於百官之首,雖然鬚髮皆白,可精神依然健爍,正是那新任的丞相,也是當世的大儒.鍾繇.鍾元常。
鍾繇可以說是老一輩人裡面,資歷最老的大臣了,這位老爺子今年已經八十三歲的高齡,卻依然還堅挺的矗立在朝堂之上。他跟隨曹家幾十年,與曹操更是有著無比深厚的友誼,即使當今的這位皇帝陛下,私下裡也還要稱呼他一聲伯父。
當然,新帝繼位之後,也給了他莫大的殊榮,讓他統領百官。如當年的魏王.曹操一樣,負劍著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如蕭何故事。甚至他的小兒子鍾會,又被破格的加封為了徵西將軍,這可是除了大將軍、車騎、驃騎、驍騎將軍之外,官職最大的四徵將軍之一了。
畢竟此時的曹丕,已經不是當年的魏王世子了,而是大魏皇帝。天子無私事,所以自然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大臣們一股腦的都擠到皇宮內去議事。
丞相.鍾繇聞言,不緊不慢的走出群臣的隊伍,畢恭畢敬的深深一揖之後,緩緩開口道,“陛下此策,乃是繼承了太祖武皇帝的遺訓,臣也深以為然。興學於各州郡,自然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能,更好的得到聖人教化,為我大魏的萬世基業所著想,對此老臣也自然不敢有所置喙。不過老臣以為,興學不僅僅是各州郡的事情,也是我朝廷的事情。”
隨即,皇帝.曹丕滿臉喜色的大聲道,“丞相快快講來。”
鍾繇依舊是那麼的謙恭有禮道,“老臣遵旨。自古以來的歷朝歷代,朝廷都會置辦學府。五帝時名日.成均,禹夏時名曰.東序,湯商時名曰右學,大周時名曰.上庠[xiáng].
至漢武帝.劉徹時,其採取董仲舒的建議,在長安建立太學,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引用直至今日。後逢黃巾亂世,禮崩樂壞,太學不興,至今已有甲子歲月矣。
老臣懇請陛下,重開太學,為天下士子傳授經義。一來,彰顯我大魏崇文敬賢之心,二來,也好約束各地州府興學之事宜。”
鍾瑤此言一出,滿殿譁然。
就連龍椅上的皇帝.曹丕,聞言嘴角都不經意的一勾,姜果然還是老的辣啊,自己的這位“伯父”果然沒讓自己失望。在眾人都覺得一件事已經很完美的時候,只有他總是還能夠提出一些,更有創意的補充建議來。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