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還政於朝 第八十七章 鄧艾西行&四大家族(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為正在年關的緣由,劉曄身故之後,司徒府並沒有發喪。但是昔日的一干同僚,在政事上無論是敵是友,知曉以後,還是紛紛前來祭拜了。
舊敵也好,故友也罷,恩恩怨怨糾纏了一輩子,還是要來送上最後一程的。這既是對故人的一個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一個認可。
荀彧、曹操、鍾繇、曹洪、曹丕、陳群、辛毗、孫禮、王朗、華歆......在京排得上號的人都來了。
正月初六,沐日正式結束。
朝廷恢復了朝會,但皇帝下發的第一道詔書,不是有關政令的,而是對司徒劉曄的追封。
那詔書依舊是老套路,無非就是對劉曄此生功績的陳述和認可。什麼朕經文次噩耗,甚惜之,隨後就是相應的追封,和喪葬禮儀的制式,以及對劉陶眾兄弟爵位繼承的封賞。
好在此次皇帝接受了上次張郃的教訓,並沒有大放闕言,安安穩穩的追封了劉曄一個“景侯”的諡號。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劉家諸子接受了皇帝對劉曄的追封,但卻謝絕了朝廷的國葬和對自己眾兄弟爵位封賞。
執意要拉著劉曄的靈柩回淮南.成德老家安葬。看著自己的父親忙碌一生,可滿腹才華卻無以施展,劉家諸子對皇帝和朝廷也是徹底的失望了。
劉協聽聞此訊息後,當然又是一番的不滿。這群匹夫,敬酒不吃吃罰酒?不過學乖了的他,並沒有大肆的表現出來。而荀彧聞聽之後,知道這必然是老友劉曄生前之所願,因此居中略一調和之後,朝廷也就下發了應允的詔書了。
正月初八,待七日停靈結束之後,劉家眾人沒有一絲一毫的停留,天還沒亮就收拾好了行裝。城門開啟的第一時間,就扶著劉曄的靈柩南下了。
待荀彧匆匆趕到昔日的司徒府的時候,早已是人去府空了。本來還想著送這位老友最後一程,可......哎!望著那空蕩蕩的院落,荀彧長長的嘆了一口氣,他那早已蒼老的身體,似乎又佝僂了幾分。
或許,朝廷把這位老友的心徹底傷透了吧,所以他才不願在這地方多待一刻。
就連這皇室宗親都這樣了,那這朝廷,還有救嘛?
荀彧一步一步,蹣跚的離開了。
————————
年關一過,隨著《九品官人法》的正是下發,在京的各地州府官員也都陸陸續續的返程了。
而此時,在西去的管道之上,有一個年輕人獨自趕著一輛破舊的馬車,緩緩向西而去。只見此人,年若四六,一身粗布麻衣,很是樸素。
此人正是新任雍州州府.武威郡.郡丞,鄧艾.鄧士載。沒錯,就是昔日那位在許都城門口一鳴驚人,後來又上表了“軍屯論”的年輕人。
眾人本以為,這我曹氏一派的新人,一定會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了。可萬萬沒想到,開年不久,魏王府裡就下發了一道任命書,將他外放到了帝國西陲的雍涼為官。
明面上他在短短的一年裡,從一個從六品的典農功曹,升到了正五品的一郡郡丞,可以說是官路亨通。可再仔細一看,這分明是明升暗降啊,一個京畿周邊的京官,一個是鳥不拉屎的雍涼之地的地方官,孰貴孰賤,傻子都能看出來。
可這魏王府的調令之上,竟然還有世子曹丕的官印,看來是世子親自下的調令。
鄧艾在接到調令的第一時間,也是想拒掉這份調令,但他並不是嫌棄雍涼的窮苦。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家中還有年事雖然不高,但身體一直不是太好的老母親,他又怎麼放得下心離去呢。
好在鄧母為人豁達,對其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慰道,“吾兒,好男兒志在四方,千萬不要為了母親而放棄了大好前途。自古以來,天地君親師,君在親前。忠孝不能兩全之時,盡忠便也是對母親最好的盡孝了。”
見母親如此勸說,如果自己再不從命,那就是不忠不孝了。而且,京兆尹.司馬懿也應允了,待他西去赴任之後,肯定會對老母多加照拂。於是,鄧艾終於懷揣這朝廷的任命詔書,向西而去了。
司馬懿自然是明白世子曹丕此舉深意的,自然是為了磨練鄧艾,如果鄧艾能夠撐過這關,那將來必將前途無量。
不過回過頭來再仔細看這道詔書,就會發現這道詔書很是值得人細細品味。